南怀瑾: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非想非非想处定
(2009-02-20 08:34:23)
标签:
国学文化南怀瑾修正禅密宗意识思维定境 |
分类: 山庄本部 |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这个定境是什么?与识无边处定有什么差别呢?
非想就是说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觉。非非想,这个没有空,也不谈有,是这么一个境界。严格讲,这个同独影境差不多。比如当我们睡下,将睡非睡的时候,或者走路时,一件事情忘记了,脑子里忽然显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不是用心来的,这个就是独影显现出来的意识境界,跟非想非非想有类同之处。
再好比说,你很疲劳了,回家就靠在沙发上,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著了;说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时你还会回答:“我没有睡呀!”这也类似非想非非想这个境界。
再举例说,假设你观想一个菩萨或一个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时候,没有用心,又好像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观想时也会产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修行作观想,作曼陀罗,认为到达了观想成就,其实是落入这个境界里,自己还搞不清楚。实际上观想与识无边处定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了三年的无想定,修成后,讲了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只是一种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坏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师,修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后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也不是道,还是心理造成的一种状况,没有离开意识思想。因此他又离开,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岁的人饿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后,抛掉所有这一切,证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初禅、二禅、甚至三禅,都还未离开生理的色阴和受范围,离不开气脉的感觉状态。到了四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谈气脉了,气脉已经通了。但是,达到这个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了?还不是。所以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说,现在,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还不过是意识的境界。“法尘”,与第六意识相对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维、知觉、和感觉;尘,外面的灰尘,还不是本身。“分别影事”,心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由思想功能变化而来的,还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体。释迦牟尼佛当时对阿难讲:你不追寻生命功能的本体,只在这些功夫境界上转,距离道还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切贤圣、阿罗汉,一切菩萨,他们的功夫都到达一定的境界了。
当然有些禅宗祖师们,不走功夫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这里不谈这个路线。但到底他们只是了解了最好的,最清净、美丽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还没有去见,没有走完全程。要走过全程,必须要渐修四禅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这才是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