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读书北魏孝武帝 |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
北魏孝武帝逼哪位豪侠结为兄弟
《北齐书卷二十一
本文主要说一说四兄弟中的大哥高乾。高氏是渤海蓨(tiao
“父翼,字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
就是说,高乾的父亲高翼,为人豪迈,侠义,有风度,有神采,为地方各路豪杰所尊敬。
高乾的父亲高翼不仅名扬乡里,而且连朝廷都知道他的大名。北魏孝昌末年,河北军阀葛荣横行燕、赵,朝廷不能制。当时北魏孝明帝认为,高翼虽然是一介布衣,但却是当地知名的豪杰,很有号召力,于是拜高翼为渤海太守,帮助朝廷抵御葛荣。
“乾性明悟,俊伟有知略,美音容,进止都雅。少时轻侠,数犯公罪,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结。”
就是说,高乾是个美男子,聪明颖悟,俊伟豪侠。北魏是个严刑峻法的社会,高乾竟多次涉罪犯法,胆子够大。
公元528年,北魏发生一件大事,灵太后胡氏毒杀自己的亲儿子孝明帝。一时天下汹汹,晋阳军阀尔朱荣趁机杀入洛阳,残杀京城朝官二千余名(几乎占到京城官员的一半);扶植一个傀儡皇帝长乐王元子攸,即孝庄帝;将灵太后胡氏与她扶植的小皇帝一起沉入黄河。
高家父子不满尔朱荣血腥残杀朝官的暴行,投奔原来的敌手河北军阀葛荣。但是很快,尔朱荣就击败葛荣,高家父子又归顺“北魏朝廷”,其实就是向尔朱荣投降。但是,毕竟不一心,只是暂时屈从。
公元530年,傀儡皇帝元子攸(孝庄帝)不堪屈辱,设计诛杀了尔朱荣。高乾等人赴洛阳勤王,孝庄帝让高乾回乡招兵买马,作为朝廷的外援。
公元531年,尔朱荣的义子尔朱兆为报复孝庄帝诛杀尔朱荣,率兵攻入洛阳,抓住了孝庄帝。先是将他锁在洛阳永宁寺的楼上,后又将他送往晋阳。二十天后,尔朱兆在晋阳将孝庄帝缢杀。孝庄帝死,高乾在河北举义兵讨伐尔朱氏,但是实力毕竟有限,不足以对抗尔朱氏,于是投奔崛起于北方草原的枭雄高欢(这个人后来建立北齐王朝)。高乾帮助高欢平定殷州,奠定了高欢霸业的基础。
公元531年十月,高欢与高乾共同定策推立北魏皇亲渤海太守元朗为皇帝,史称北魏废帝中兴主。拜高乾为侍中、司空,位列三公,荣耀之极。半年后,公元532年四月高欢又废掉元朗,拥立元修为帝,即北魏孝武帝,史称出帝。
孝武帝元修是北魏最后一个皇帝,这个人是北魏亲王,原来在朝廷任侍中、尚书左仆射,就是宰相。尔朱荣打入洛阳以后,北魏诸王大多逃走藏匿了起来,据《北史卷五
北魏孝武帝还是很有追求,并非泛泛之辈,一开始就不甘心做高欢的傀儡,两人很快便有间隙。孝武帝元修很清楚,这么下去,高欢取代自己是早晚的事情,他也不想坐以待毙。据《北史卷五
“(孝武帝)置勋府庶子,箱别六百人;骑官,箱别二百人;閤内部曲,数千人。帝内图高欢,乃以斛斯椿为领军,使与王思政等统之,以为心膂。”
就是说孝武帝以各种名义设立军队,还搞了一个数千人的隶属于自己的武装。以斛斯椿为领军,图谋干掉高欢。
斛斯椿是谁?这个人先是在尔朱荣手下,《北史》称“椿性佞巧,甚得荣心”。尔朱荣死,此人投奔高欢,委以高官。据《北史卷四十九
“孝武帝立,拜椿侍中、仪同开府、城阳郡公。父足亦加开府,子悦太中大夫,同日受拜。当时荣之。”
就是说,在孝武帝这里,斛斯家可谓一门荣耀,三代人同时受到孝武帝恩宠。孝武帝视斛斯椿为心腹,所谓“军谋朝政,一决于椿”。
孝武帝不仅建立自己的武装,又私下拉拢豪侠高乾。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武帝将贰于高祖(高欢),望乾为己用,曾于华林园䜩罢,独留乾,谓之曰:‘司空奕世忠良,今日复建殊效,相与虽为君臣,实则义同兄弟,宜共立盟约以敦情契。’殷勤逼之。乾对曰:‘臣世奉朝廷,遇荷殊宠,以身许国,何敢有贰。’乾虽有此对,然非其本心。”
就是说,孝武帝将与高欢决裂,希望高乾为自己所用,一次宴饮结束,孝武帝单独留下高乾,对他说,司空你世代忠良,如今更有大功于国家,我们名为君臣,实为兄弟,我们应该设立盟约加强这种情意。并一再敦请立盟。高乾说,高家世代尽忠朝廷,受到特别的恩宠,献身国家,怎么敢有二心。高乾虽然这么说,但并非他的本心。
一个做皇帝的硬要与臣下结为兄弟,实在有失皇帝体面。什么叫“殷勤逼之”?就是人家不愿意,硬要人家答应。虽然高乾表面应承立盟,内心没有这个意思。
大概孝武帝也看出高乾的这种态度,不愿与自己结盟,或者说不愿背叛高欢。孝武帝对高乾开始由热变冷,正好高乾丧父,按规制高乾上书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以便回家为父亲守丧。
这期间,高乾看到孝武帝不仅设立忠于自己的军队,又派遣心腹元士弼、王思政往来于关西,极力经营关中地区。还将心腹大将贺拔岳外放为荆州刺史,所谓“外示疏忌,实欲树党”。这一系列的行动让高乾看到高欢与孝武帝的对抗一触即发,认为“祸难将作,必及于我。”(《北齐书卷二十一
高乾为避祸极力靠近高欢,将孝武帝拉拢他的事情告诉高欢,以维持彼此之间的信任,又当面劝高欢取代北魏,这是古来为臣的大忌。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高祖(高欢)召乾诣并州,面论时事,乾因劝高祖以受魏禅。高祖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启司空复为侍中,门下之事,一以相委。‘高祖屡启,诏书竟不施行。”
就是说,一次,高欢因事将高乾召到并州(太原),高乾劝高欢取代孝武帝。高欢赶忙用袖子掩住高乾的嘴说,别胡说。我马上奏请司空你再任侍中,门下事务全部由你掌管。高欢几次奏请,不批准。
我们看到高欢还是很会做人。然而,孝武帝怎么可能再任高乾为朝廷高官呢?不批准,关键高欢也只是想做人情,没打算真办事。高乾看到侍中的这个职务屡次请求不获批准,知道孝武帝对他的态度已经彻底改变了,恐生变故,请高欢为其谋求徐州刺史,获准。
孝武帝很快知道高乾将自己以前与之“盟誓”的事情泄露给了高欢,于是干脆向高欢公开。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帝知乾泄露前事,乃诏高祖云:‘曾与乾邕(高乾)私有盟约,今复反覆两端。’”
就是说,孝武帝知道高乾将以前的结盟的事情泄露出去,于是对高欢说,我曾与这个人私下有过盟约,如今这小子在你和我两边翻来覆去。
当初,高乾没有及时将“立盟”这件事告诉高欢,已经犯了高欢的大忌,所以看到孝武帝这么说,高欢表现的更干脆,更“坦荡”,将高乾前后数次写给他的书信加以密封,派人送给孝武帝,其中就高乾有劝他取代北魏的内容。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帝召乾邕(高乾的字)示之,责乾前后之失。乾曰:‘臣以身奉国,义尽忠贞,陛下既立异图,而乃云臣反覆。以匹夫加诸,尚或难免,况人主推恶,复何逃命。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功大身危,自古然也。若死而有知,庶无负庄帝。’遂赐死,时年三十九岁。”
就是说,孝武帝召高乾,出示这些书信,痛责其前后的过失。高乾反驳说,臣以身许国,尽忠不二,是陛下自己有异图,反说臣下反复无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自古功大则身危。人死如果有灵魂的话,会知道我未辜负死去的孝庄帝(之前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弑杀于晋阳)。高乾被杀,时年三十九岁。
高乾一门被杀,死的很惨。高乾临死,监刑的官员问他有话给家人吗?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吾兄弟分张,各在异处,今日之事,想无全者,儿子既小,未有所识,亦恐巢倾卵破,夫欲何言。”
就是说,我几个弟弟分在各处,我死以后,他们恐怕很难保全,只是儿子小,还不懂事,恐怕也不能幸免。有什么可说的。
正如高乾所预料的,孝武帝不仅杀掉高乾一家,还对高家的几个兄弟展开追杀。高乾的几个弟弟都是当世的豪杰,分列各处,纵横疆场。
孝武帝追杀三弟高昂,这位高昂武艺高强,勇猛无比。据《北齐书卷六
“(孝武帝)又遣东徐州刺史潘绍业密敕长乐太守庞苍鹰,令杀其弟昂。昂先闻其兄死,以矟刺柱,伏壮士执绍业于路,得敕书于袍领,遂来奔。神武(高欢)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遽使以白武幡劳其家属。”
就是说,孝武帝派徐州刺史前去密令长乐太守,杀高乾的弟弟高昂。高昂已经知道哥哥被害,大恨,以铁矟刺柱,抓获孝武帝的传诏者,在其袍领中搜出孝武帝密令,带领十余骑奔晋阳,投奔高欢去了。高欢抱着高昂的头大哭,说,天子怨杀高乾。设挽帐,祭奠高乾。
高欢还是很会做戏。孝武帝派人杀高昂的同时,又派人去追杀任光州刺史的高乾二弟高慎。据《北齐书卷六
“时乾次弟慎在光州,为政严猛,又纵部下取纳,魏帝使代之。慎闻难,将奔梁,其属曰:‘公家勋重,必不兄弟相反。’乃弊衣推鹿车归渤海,逢使者,亦来奔。”
就是说,当时,高乾的二弟任光州刺史,为政严厉,又纵容部下收钱,孝武帝派人取代他,就是去干掉他。高慎得知哥哥死,本来想投奔南朝萧衍,下属说,高家勋业太大,你也很危险。于是回渤海老家,最后还是投奔高欢。
高慎一路逃亡。所谓“弊衣”“鹿车”,就是乔装改扮化装成老百姓。路上遇到孝武帝的追杀。又据《北齐书卷二十一
“兄乾死,密弃州将归高祖(高欢),武帝(北魏孝武帝)敕青州断其归路。慎间行至晋阳……”
就是说,高慎听到哥哥高乾被杀,暗中弃光州刺史,投奔高欢,孝武帝命断其退路,劫杀高慎。高慎昼夜兼行,逃奔晋阳高欢那里。可以想象高慎是何等狼狈,一路狂奔。
高乾四弟高季式一直在高欢手下。由此高家三兄弟全都归到高欢帐下。
高家兄弟并不知道自己的兄长被杀是高欢的诡计,以为都是北魏孝武帝所为,于是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孝武帝与高欢本来已有的矛盾由于高家兄弟这件事变得更深,以至于兵戎相见,最终高欢击败孝武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七月,魏孝武帝败走长安。九月,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自此,北魏一分为二,即在长安的西魏,在邺城的东魏。
我们看到高乾不仅做事前后矛盾,摇摆不定,而且说话也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竟指责一个法定的皇帝有“异图”,这不是荒唐吗?说这个话就等于你不承认孝武帝是北魏皇帝。高乾虽然自视很高,一身豪气,但是侠客到底玩不过政客,最终成为孝武帝与高欢之间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