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桩风水看一个南朝家族的命运

(2012-07-23 11:44:33)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宋书》

风水

从一桩风水看一个南朝家族的命运

 

    据《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王僧绰)》,南朝时期,京城太庙西边,有块空地,《南史》上说这块地方“世称凶地”。这地方最初是当年三国时吴国大将丁奉的宅地,结果丁奉一家惨遭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流放;东晋初年又陆续为大臣周顗、苏峻的宅地,接着为袁悦的宅地,后来又成为东晋章武王司马秀的宅地。然而这些豪门权贵的结果都不好,大都以凶事告终;时间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刘宋武帝刘裕老婆的哥哥臧焘又看中了这块地方,但是他家住在这里又频频遇祸,被迫搬离此地。到了南朝刘宋文帝时期,有个叫王僧绰的人,又看中了这块地方,虽然知道这是块 “凶地”,但他偏偏不信这个邪,要在这个地方建房。王僧绰个性很强,一向不信风水,认为宅第根本不存在什么吉凶之事,所谓吉凶都是人乱说的,他坚信“宅无吉凶”。据《南史  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王僧绰)》:“僧绰尝谓宅无吉凶,请以为第,始造,未及居而败。”就是说王僧绰在地方开工建宅,然而还未建成,王僧绰便身败被杀。这种“风水”事儿真的存在吗?

    我们先看看这位因在“凶地”上立宅而亡的王僧绰是何许人?此人家世显赫,其祖上是大名鼎鼎的东晋宰相王导,父亲是南朝刘宋武帝时宰相王昙首,可谓名门之后。南朝刘宋时期,王导的两个曾孙辈王弘、王昙首兄弟对刘宋武帝、文帝、孝武帝等几位皇帝影响很大,《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称兄弟两人“并举栋梁之任”

    王僧绰的伯父王弘的主要事功是帮助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建国。当时,王弘与弟弟王昙首一道随刘裕北伐,攻取洛阳,曾一度打到西安,这是南朝时期最辉煌的一刻,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了。刘裕也由此奠定他东晋王朝的地位,当时王弘上书东晋朝廷,首倡给加刘裕“九锡”。加九锡实际上等于建国,取而代之是早晚的事。

    王僧绰的父亲王昙首的事功是帮助刘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作为非法定接班人能登上王位,靠得就是王昙首。一次,刘义隆在宴会上,拍着坐下的御床对王昙首说:“非宋昌独见,无以致此。”就是说,不是你王昙首坚持陈请,我怎么能坐在这里。王昙首不幸早亡,死时只有三十六岁,刘义隆悲痛不已。据《南史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昙首)》,刘宋武帝哀叹说:“王詹事所疾不救,国之衰也。”当时中书舍人周赳侍立在旁边,说:“王家欲衰,贤者先殒。”刘义隆悲痛地说:“直是我家衰耳。”就是说,这哪里是王家不幸,就是我刘家的不幸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家的关系多么密切,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王弘、王昙首兄弟的子孙当中,以王弘的次子王僧达和王昙首的两个儿子王僧绰、王僧虔最为出众。一次,在王昙首家里,王弘、王昙首会集王家的子孙,任他们游戏玩耍,据《南史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

    “僧达跳下地作彪子(小老虎)。时僧虔累十二博棋,既不坠落,亦不重作。僧绰采蜡烛珠为凤凰,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可惜。”

王弘看了这几个孩子的举止,叹息着说,僧达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应当说并不比别人差。但是,我担心他终究会给我家带来危难。僧绰会凭着自己的名声与品行而受到赞誉。僧虔肯定是一个谨厚长者,会成为三公宰相。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王家兄弟后来的发展又一次证明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用现在的话说是性格决定命运。不知道王弘是否懂得相术,但他的预言的确与后来的结果差不多。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王家子孙以及对刘宋王朝的影响,看看与所谓的“风水”有多大的关系。据《南史》:

    一、王僧达,《南史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僧达)》说他“幼聪敏”。刘宋文帝刘义隆听说王弘的这个儿子早慧,便要看看,《南史》同卷说他“应对闲敏”。少年王僧达好学,善写文章,刘义隆很喜欢,给他保媒,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少年王僧达不守礼法,好勇斗狠,《南史》同卷上说他:“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身屠牛。”一个少年,当街拎刀杀牛,是什么形象。少年王僧达先做太子舍人后做太子洗马,陪太子读书。有意思的是太子刘劭后来先蛊后兵,最后竟弑杀了他老爸刘义隆,刘义隆找这么一个少年陪读,能读出什么好结果。

    刘宋孝武帝刘骏时,王僧达更加放肆自负,希望自己在一二年间便能担任宰相,他在给孝武帝的答诏中自负的说:“亡父亡祖,司徒司空。”非常傲慢自负,几乎是在要挟皇帝。王僧达也曾在几个地方任过职,然而不论在宣城任太守还是在吴郡任太守,都是骄横不法,甚至杀人越货,被皇帝免职。为此,孝武帝还单独召见劝诫他。然而,这个王僧达“慠然了不陈逊,唯张目而视”,不仅公然表示不满,而且竟然藐视皇帝。孝武帝鉴于王家的影响,一忍再忍,但是王僧达却丝毫不加收敛,最后竟羞辱到皇太后那里,无奈孝武帝只能找个借口,将王僧达赐死狱中,时年三十六岁。王僧达曾说:“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默默)求活。”我总觉得他这个话有点文不对题。王僧达完全是自己作死的。(《南史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僧达)》)

    二、王僧绰,就是那位不相信风水的人。《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僧达)》说他有“大成之度”;又说他“好学,练悉朝典”。所谓大成就是总揽,能干大事,有做大事的气度。当时的人也将王僧绰视为“国器”,即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国家的栋梁。王僧绰的性格与张狂的王僧达完全不同,据《南史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王僧绰)》, “僧绰深沉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虽然贵为驸马,又是皇帝的近臣,却极为谦虚低调。

    这个时候,刘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急不可待要当皇帝,暗地里搞巫蛊,算计他老爸刘义隆。结果事情败露,刘义隆被迫废旧立新,找几个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然而这些人都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反复定不下来。据《南史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王僧绰)》,王僧绰说:“建立之事,仰由圣怀。臣谓惟宜速断,几事虽密,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就是说,此事宜速断速决,但是,但刘义隆还是一副婆婆妈妈的样子,对自己的儿子下不了手。他这里下不了手,他儿子刘劭已经连夜带兵杀入宫内,不仅自己被杀,而且连累王僧绰也在这次宫廷政变中被刘劭杀害。也有人说他不该在那块“凶地”上建宅第。

    三、王僧虔,他是哥仨唯一得善终的。刘劭发动政变,他哥哥王僧绰被杀,周围的人都劝王僧虔躲一躲。据《南史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王僧绰)》,王僧虔说:“吾兄奉国以忠贞抚我以慈爱,今日之事,苦不见及耳。若同归九泉,犹羽化也。”羽化就是成仙,言语之间,一片殷殷兄弟之情。但刘劭并没有杀王僧虔。

    刘宋孝武帝时,王僧虔先后出任武陵太守、会稽太守。在会稽太守任上得罪中书舍人阮佃夫,这种阉人向来得罪不起,于是被免官。然而,王僧虔并不在乎,据《南史》同卷,他说:“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门阀士族就有这个气派。刘宋后废帝刘昱时任吏部尚书。王僧虔先是与萧道成友善,两人都通音律、善书法,常以书道为欢,甚相得。后来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南齐王朝,王僧虔在南齐朝任侍中、丹阳尹。

    王僧绰被刘劭杀害以后,王僧绰儿子王俭跟叔叔王僧虔长大,此儿风姿秀美。据《南史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王俭)》一次,有人在王僧虔那里看到少年王俭,说:“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之器矣。”此时的王俭虽未完全长成,气象已是如此之美,后来这位王俭助萧道成建立南齐王朝,成为齐王朝的开国宰相。齐武帝萧赜时,欲拜王僧虔为宰相,他坚辞不受。王僧虔认为一门两位宰相不是好事。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王僧虔去世,时年六十岁。

    不信风水的王僧绰是死了,但是,他的儿子王俭后来成为南齐王朝的开国宰相,所以说宅地风水关乎祸福好像也不太靠谱。我以为兴衰之事非关风水而在人事。何以如此说呢?往远处说,王家的祖先是《二十四孝》当中晋时“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由此开启王家的以孝治家的家风。当年,王弘的父亲王珣颇好积财,据《南史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弘)》:“珣颇好积财,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就是说,王珣死后,王弘将那些债券地契,一把火全烧了。这是王弘的气量和远见,是为子孙积德种福。又据《南史卷二十一二列传第十二(王昙首)》,众兄弟分财产,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唯取图书而已”。所以,王家代有人才决不是偶然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琅琊王氏在东晋以及南朝几百年的历史上人才辈出,象大书法家王羲之等,而本文主要是讲王家在南朝刘宋至南齐这这段时间王家三代人的一些情况。当年东晋元帝南渡后,东晋在王导苦心经营下,奠定了南朝三百多年的社稷国运。以后王家代有人才,世代簪缨,维系着这个王朝的命运,甚至一度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所以《南史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上说:

    “论曰:语云‘不有君子,岂能国乎。’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曰‘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兄弟(王弘、王昙首),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愧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南史》上说,“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的确不同凡响,本文中王家五代四宰相,从王导到王昙首到王僧虔再到王俭(齐王朝的开国宰相),这个就了不起。一个家族能够几百年长盛不衰,而且这个家族的几代精英维系着一个王朝的命运衣冠风流,世代簪缨,的确很耐人寻味。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重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桑耶寺的光影
后一篇:大昭寺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