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2011-07-25 10:15:54)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谢灵运 |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
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清人王鸣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中说:“江左之政,元嘉为美,不能保全谢灵运、范蔚宗,惜哉!”就是说,南朝年间,宋文帝元嘉时期应该是最好的,但是,王鸣盛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保全大文人谢灵运、范晔的性命感到甚为惋惜。在中国文学史上,南朝的谢灵运无疑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才华过人,开一代山水诗风,但是很可惜,谢灵运的为人与做官却很不成功。
谢家是南朝四大家族之一。百多年以来,谢家世代簪缨,代有人才,而且谢家人大都长相秀美,衣冠风流。谢灵运祖父谢玄为晋朝车骑将军,父亲谢瑍生来愚钝,但是谢灵运从小便十分聪慧,祖父十分惊异。《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就是说,谢灵运自小便聪明颖悟,祖父谢玄很惊奇,对亲朋说,我生谢瑍,谢瑍怎么会出这么一个聪慧的孩子。
谢灵运聪明好学,文章尤美,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又“(谢灵运)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
就是说,谢灵运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没人能超过他。袭爵康乐公,食邑二千户。谢灵运豪门出身,性豪奢,车马衣饰华丽,不遵旧制,常常改变以往的服装用具的规制,人们纷纷效仿,都称他为谢康乐。
谢灵运开始任刘宋朝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任;东晋末年,谢灵运“为宋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又“累迁秘书丞”,因犯事儿被免职;宋武帝刘裕时,刘裕西征长安,朝廷任谢灵运“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奉使劳武帝于彭城,作《撰征赋》”。后来,谢灵运“为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刘裕受东晋禅位,建立刘宋,刘裕将谢灵运由公爵降为侯,任他“为太子左卫率”。(《南史卷十九
我们看到,谢灵运的仕途一直不顺,又恰逢王朝更迭。先是在东晋为官,因事被免;宋武帝刘裕时,谢灵运一直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中间又因杀门生被免过官,据说,所谓“谢灵运杀门生”,是因为谢灵运的一个家奴私通其心爱的小妾,一怒之下,把这人杀了。
谢灵运自恃豪门,傲气十足,不把朝廷规制放在眼里,又不被重用,对刘宋意见很大。而宋武帝刘裕为抑制谢家的势力,还故意打压谢灵运,将他从康乐公降为康乐侯,食邑从二千户降为五百户。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谢灵运的傲气,更加桀骜不驯。据《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就是说,谢灵运性格偏激,对礼法制度多有过失,朝廷对此仅仅以一般言论处理,并没有认真。谢灵运自认为自己能力强应该参与机要决策,看看朝廷并不重要自己,心里愤愤不平。
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死,他儿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刘宋少帝。由于谢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为司徒徐羡之等人排挤,出朝任永嘉太守。谢灵运任职期间,悠游山水,吟诗作赋,不问政事。据《宋书卷六十七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愈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就是说,永嘉这个地方有许多名山秀水,谢灵运一向爱好游山玩水,既然不得志,于是便肆意游历,足迹踏这里的山山水水,出门游历动辄十天半月,不听讼,不审案。每到一地,吟诗作赋,以舒胸臆。
不久,谢灵运以自己疾病为由要求去职,别人苦劝,不听。谢灵运辞官后,将祖父和父亲的灵柩一起移葬在始宁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那里有谢家的老宅和别墅。谢灵运也举家移至那里,一边修复祖产和别墅,一边游玩。这一带依山带江,极尽幽居之美。谢灵运与当地名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诗酒唱和,放荡为娱,有去这里终老天年的志向。据《宋书卷六十七
“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就是说,谢灵运每有一首新诗创作出来,不论贵贱,无不竞相传抄,一夜之间便传遍全城。
公元424年刘义隆即皇帝位,史称刘宋文帝。由于之前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杀掉了宋文帝刘义隆的两个哥哥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刘义隆即位后,很快掉了这两个拥立他登基的大臣,同时,很快起用被徐羡之排挤赋闲在家的谢灵运。
宋文帝对谢灵运很厚,先任秘书监,后来甚至迁任侍中,成为皇帝近臣。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
就是说,谢灵运不久升为侍中,做为皇帝近臣,朝夕引见谈赏,宋文帝对谢灵运极为厚待。
宋文帝并没有重用谢灵运,他很知道谢灵运并不具备大臣之器,所以只是将他做为一个秘书、侍臣的角色。据《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许,既至,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就是说,谢灵运的诗与书法的水平都非常高,每次诗文完成以后,都亲自书写,宋文帝称之为二宝。谢灵运出身名门,又自认才能出众,应该参与机要时政,开始被召入朝时,便以国家为己任,入朝以后,宋文帝只是与他谈文学,每次陪皇帝宴饮,宋文帝与谢灵运只谈文学。
宋文帝刘义隆只把谢灵运他当作一个词臣,诗酒唱和,即所谓“谈赏而已”。
应该说刘义隆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他看透了谢灵运的文人本质,名士风骨,写诗可以,为政不行。谢灵运为此颇为失望。当时,谢灵运看到名望和地位一向居于自己之下的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都得到了重用,并被委以国家机要大事,谢灵运因此愤愤不平,所以经常声称有病,不参加朝会。那么,他做什么呢?造园。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
就是说,谢灵运利用公家的工役花匠为自己植树种竹,凿渠修池,无休无止。
谢灵运不仅造园,而且还到处去游玩。据《宋书卷六十七
“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
就是说,谢灵运出城游玩,有时一走就是一百六七十里,(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是一个很长的路程,)常常十天半月不回,既不上疏奏报,也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不请假,说不来就不来了。刘宋文帝看看这样下去也不行,又不愿伤害谢灵运的面子,于是婉转地让他自己辞职。谢灵运于是上书,声称自己有病。刘义隆批准放他的大假。
东归会稽郡的谢灵运更是游兴无度。不久,谢灵运被人弹劾,免职。据《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以疾东归,而游娱宴集,以夜继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所奏,坐以免官。是岁,元嘉五年。”
就是说,谢灵运毫无顾忌地游乐玩宴,被法司纠举,于是被免除了官职。这一年为元嘉五年。
谢灵运整日悠游于山水之间,此人非幽峻险远不去,专找那些险峻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搜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驴族”。据《宋书卷六十七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就是说,谢灵运喜欢游历山川,爬山涉岭,必找那些幽峻险奇,重岩迭嶂之处,这些险峻之处都被他走遍了。
可以说谢灵运就是是“驴族”的鼻祖。谢灵运为了爬山,还特意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木屐,为了爬坡和下坡的方便,这种木屐前后都有齿。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这样既把滑省力,非常符合现代力学原理。难怪李白在他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足登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好游历,还是有名的剑客,但是在谢灵运面前,李白还算是小字辈。
谢灵运恃才狂放,放荡不羁。有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尝自始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崄,旅客易山行。’”
就是说,有一次,谢灵运带了几百人,从始宁的南山伐木取道,穿山而过,径直奔临海。太守以为是哪里的山贼要来劫城,十分惊骇,后来才知道是谢灵运“驴”行到他的地盘上,如是太守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到了肚里。谢灵运自己游山还不算,又力邀太守王琇一同继续游山,王琇哪里肯去,谢灵运认为太守害怕,竟然写了两句诗调侃这位太守,“邦君难地崄,旅客易山行。”(始宁就是今天浙江省上虞市,临海是今天浙江省临海市。)
谢灵运好游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谢灵运出游的规模越来越大,难度指数也越来越高。谢灵运这种为所欲为的做法,给当地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你想几百人的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在山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几百人在一起该是多大的动静。这一干人如从天而降,呼啸而来,着实把当时的临海太守王琇吓得不轻,
谢灵运性格狂风,不拘小节,说话刻薄,太过傲慢,看不起人,始终摆脱不了那种世家公子的霸道和傲慢,不把当地的官员放在眼里。所以,谢灵运回到家乡会稽以后,与会稽太守孟顗有很深的矛盾。
孟顗是谢灵运家乡的父母官,这个太守又奉佛修行,非常虔诚,那个时代佛教繁盛,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这样。据《宋书卷六十七
“(会稽郡)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就是说,这位太守“事佛精恳”。但谢灵运却对此人不以为然,不仅轻视,还拿话挖苦人家,他对太守说:得道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之前,成佛必在灵运之后。
这就是看不起人啊。也许谢灵运说的是实话,但是对一个一心向佛的人来说,这太伤人了,你说人家没有慧根,不仅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有侮辱人的意思。
谢灵运家资甚厚,非常有钱。回到会稽的谢灵运秉性不改,也不可能改。无官一身轻的谢灵运游兴更足,不但喜欢自然山水,而且自己还改造自然景观,大兴土木。
在今天的浙江上虞西南东山脚下还有谢灵运庄园遗存,又称“西庄”。
当地官员对他是没有约束力的,他依仗自己世家子弟的身份,又加上家族财力雄厚,在当地大兴土木,据《宋书卷六十七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就是说,
谢灵运兴师动众,大兴土木,四邻不安,连官府也受到惊扰。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在会稽郡亦多徒众,惊动县邑。”
就是说,谢灵运在家乡会稽也有很多徒众,人数之多,甚至惊动当地政府。
不仅如此,谢灵运还向当地官员提非分无理的要求。据《宋书卷六十七
“会稽东郡有回踵湖,灵运求爵以为田,太祖(刘义隆)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执不与。”
就是说,谢灵运向朝廷提出,想得到会稽城东的一个叫回踵湖的湖泊,要在这里决水为田,朝廷答应了,但会稽太守孟顗坚决不答应。不给,理由是“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处,百姓惜之。”说是百姓不答应,主要还是太守不答应。
谢灵运在会稽的回踵湖没有到手,不死心,又要求得到始宁(上虞)的坯崲湖,同样要决湖为田,孟顗自然还是不答应。这么一来二去,矛盾越来越深。据《宋书卷六十七
“因灵运横恣,百姓惊扰,乃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
就是说,由于谢灵运在地方横行恣肆,百姓受到惊扰,于是孟顗上疏朝廷,指控谢灵运心怀不轨,阴谋叛乱,并且发动军队防备。
孟顗与谢灵运矛盾日深。孟顗向宋文帝告状,“灵运横恣,百姓惊扰”,八个字把谢灵运说的一塌糊涂。同时谢灵运不甘示弱,亲自赴皇宫门前,为自己申辩。
两个人相互到宋文帝那里告发对方。刘义隆当然是了解谢灵运的,所以,孟顗说谢灵运“异志逆节”,“谋反”,宋文帝刘义隆认为绝对是言过其实了,谢灵运这种人怎么可能反叛,所以并未追究。据《宋书卷六十七
“太祖(刘义隆)知其见诬,不罪也。”
虽然不治罪,但刘义隆也不可能纵容谢灵运的这种胡作非为,况且闹到这种地步。会稽这个地方谢灵运也呆不下去了,于是,朝廷将谢灵运放到临川任内史,临川就是今天的江西抚州市。
谢灵运到了临川任职以后,依旧秉性不改,仍然游览放纵和过去一样,不管郡内政事,被有关部门弹劾。据《宋书卷六十七
“(谢灵运)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
就是说,谢灵运在郡内游历放旷,与在永嘉没有两样,不理政事,被有关部门弹劾。
谢灵运在抚州诗酒放旷,悠游山水,不问政事,与当地官员不睦,矛盾越来越大,最后竟闹到当地官员派人去抓他的地步,而更要命的是,谢灵运竟将官府派去的人给扣了起来。为此谢灵运极为愤怒,还写了一首诗: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可见这个谢灵运是多么桀骜不驯,于是当地官员借机说谢灵运谋反。
这次与会稽不同,当地官员说他“谋反”,不仅有人证,而且还有诗证。于是,朝廷派出军队将谢灵运给抓起来。廷尉上奏朝廷说谢灵运率众反叛,论他的罪行,应叛死刑。文帝爱惜谢灵运的才华,只免掉他的官职。朝廷下诏,死罪免去,流放广州。
谢灵运恃才傲物,得罪人太多。元嘉十年,谢灵运在流放地,又被人诬告谋反,竟被宋文帝赐死在那里,年仅四十九岁。临死,作诗曰: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谢灵运的富有才华,诗名很大,这得益于他喜欢山水的秉性,桀骜不驯的个性,诗酒放旷的率性。有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在会稽期间,一次,他与一班朋友在一个叫“千秋亭”的地方宴饮。《南史卷十九
“(谢灵运)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倮身大呼,顗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
就是说,一次,谢灵运与一班朋友在郊外“千秋亭”宴饮,饮到酣畅之时,脱去上衣,裸身高歌,太守孟顗以为有失体统,便派人前去相劝,谢灵运大怒,说:“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
天下事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什么事情太痴迷,最后就可能毁在这个事情上。谢灵运天性率真,性情中人,往往突发奇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诗人气质,明士风采。谢灵运性爱山水,山水之爱造就了他的个性,山水之爱成就了他诗才。所以,谢灵运虽然是一个千年难得的诗文圣手,但他在做人做官却很失败。
谢灵运毁天生一副狂放不羁的性格,这种性格成就了他的诗,却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