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女人挽救了北魏拓拔珪
(2010-11-20 22:46:02)
标签:
读书《魏书》拓拔珪 |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
为什么说三女人挽救了北魏拓拔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可谓一代传奇皇帝,很有作为。北魏这个从草原上走出来的政权正是在拓跋珪手里由一个之前被称为代国的草原部落一变而成为一个国号叫北魏的国家。拓跋珪统一各草原部落,为其后代入主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魏书》对其拓跋珪评价甚高,据《魏书卷二
“太祖显晦安危之中,屈伸潜跃之际,驱率遗黎,奋其灵武,克剪方难,遂启中原,朝拱人神,显登皇极。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所谓大人利见,百姓与能,抑不世之神武也。”
就是说,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生长于危难之中,崛起于动荡之际,率领部落军民,奋发图强,翦除周边之威胁,开启了中原之事业,俨然人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虽然无暇顾及文化事业,荒于礼仪,然而其有关治国的成就,影响深远。国家康泰,百姓乐业,是一位了不起的神武皇帝。
在拓拔珪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女人在关键时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她们挽救了这个了不起的男人,可以说没有这三个女人历史上就不会有拓拔珪,更不要说做为皇帝开创一个时代了。
北魏道武帝拓拔珪是一位传奇皇帝,生来就与众不同。据《魏书卷二
“保者以帝(拓拔珪)体重倍于常儿,窃独奇怪。”
“(拓拔珪)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sang 脑门儿)大耳,众咸异之。”
就是说,拓拔珪出生时的体重几乎是平常婴儿的一倍。开口说话很早,双眼有神,广面大耳。
“太祖道武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
就是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拔珪是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母亲贺皇后。
拓拔珪是遗腹子,公元371年7月拓拔珪出生,出生前二个月,即公元371年5月,他的父亲昭成帝之子拓跋寔死。拓拔珪即位后追尊其父为献明皇帝,所以称其母为献明贺皇后。拓拔珪由其母亲抚养长大。
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所灭,代国老国王拓跋什翼犍死。这一年拓拔珪只有六岁,让这个六岁娃继代王位不现实,况且部落里的那些“大人”并不服,与此同时,当时的前秦国主苻坚(公元357至385年)要将六岁的代国王位继承人拓拔珪迁往长安做人质。这时有一个叫燕凤的人站了出来挽救了拓拔珪母子,如果不是这个燕凤,北魏的历史就不仅是要重写,能不能延续都是问题。
“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拓跋什翼犍)素闻其名,使人以礼迎致之。凤不应聘。乃命诸军围代城,谓城人曰:‘燕凤不来,吾将屠汝。’代人惧,送凤。昭成与语,大悦,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燕凤)又以经授献明帝。”
就是说,燕凤,代城人。好学,博通经史,又精通阴阳之术。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久闻其大名,派人以礼前去请他。燕凤不来。于是拓跋什翼犍派军队包围这座代城,对城里的人说:燕凤不来,我将屠城。城里的人害怕,将燕凤送出来。拓跋什翼犍与他谈话,很高兴,礼敬燕凤。后又拜燕凤左长史,参与国事。燕凤又教授拓拔珪的父亲经史。
苻坚要将代国的王位继承人拓拔珪迁往长安做人质,燕凤前往游说苻坚。之前,燕凤曾做为代王拓跋什翼犍的使者出使过长安,苻坚对他很敬重。据《魏书卷二十四
“及昭成(拓跋什翼犍)崩,太祖(拓拔珪)将迁长安。凤以太祖幼弱,固请于苻坚:‘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幼,莫相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敢先发。此御边之良策。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
就是说,代国老国王拓跋什翼犍死,年仅六岁的王位继承人拓拔珪将被迁往长安。燕凤以老国王的孙子太小为由,坚决请求不能迁,他对苻坚说:代国老国王刚死,下面臣子叛乱,老国王的这个孙子又太小,无法担负国事。众部落之中,刘库仁有勇有谋,刘卫辰狡猾多变,二人都不可单独领导部落。应将这些部落一分为二,令二人分别统领。由于这二个人有深仇,如此他们谁也不敢先动手。此是安国之良策。等到老国王的孙子长大,再立其为代王,此乃是陛下有大恩惠于将亡之国。苻坚听从了燕凤的意见。
如果不是燕凤,幼年的拓拔珪就进入长安了,那么接下来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将来代国必将受制于前秦苻坚,二是代国部落内部必定要大乱。从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一、说来燕凤还是道武帝拓拔珪的父亲拓跋寔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个遗腹子燕凤可谓尽职尽责的,冒险前往前秦国说动苻坚,极力维护代国(北魏的前身)的道统。
二、此时的前秦国主苻坚势力十分强大,足以决定代国这个草原部落的命运。
三、这时的代国部落面临分裂,其中尤以刘库仁和铁弗卫辰势力最大。
四、燕凤向苻坚献策,令刘库仁和铁弗卫辰分而治之,相互制约,拖延时间,等待拓拔珪这个幼年皇帝长大。
前秦国主苻坚听取了燕凤的意见,将代国各部落一分为二。献明皇后带着幼年拓拔珪,孤儿寡母投奔刘库仁。据《魏书卷二十三
“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昭成(拓跋什翼犍)暴崩,太祖(拓拔珪)未立,苻坚以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令与卫辰分国部众而统之。自河以西属卫辰,自河以东属库仁。于是献明皇后携太祖及卫秦二王自贺兰部来居焉。库仁尽忠奉事,不以兴废易节,抚纳离散,恩信甚彰。”
就是说,代国老国王拓跋什翼犍死,拓拔珪未继承王位,前秦国王苻坚任刘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令他与刘卫辰分部众而统之。黄河西属刘卫辰,黄河东属刘库仁。于是献明皇后带着拓拔珪以及卫、秦二王自贺兰部落投奔刘库仁。刘库仁没有因为拓跋氏遇大难而改节,接纳安抚拓跋母子,更加尽心。
由于苻坚十分看中刘库仁,“仪比诸侯”。刘卫辰怒而反叛,刘库仁伐之,大败刘卫辰。据《魏书卷二十三
“库仁又伐卫辰破之,追之阴山西北千余里,获其妻子,尽收其众。”
刘库仁大破刘卫辰,刘卫辰逃入今天的外蒙,刘库仁追击,抓获其妻子,将其部众全部俘获。
“显,本名醜(chou)伐,即杀眷代立,又欲谋逆。”
就是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掉自己的叔叔刘眷,自立为部落首领,密谋反叛。
“九年库仁子杀眷而代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拓拔珪)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其日,显果使人求帝,不及。”
就是说,公元385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掉自己的叔叔刘眷,又密谋杀道武帝拓拔珪。有个叫王霸的商人得知这个消息,在众人当中暗中踩了道武帝拓拔珪一脚,拓拔珪赶快回去了。当时,有个叫梁盖盆子六眷的从前部落大人,此人是刘显的主谋,知道全部计划,派人告密。于是道武帝暗中做了防备。秋八月,道武帝巡幸贺兰部落。这一天,刘显果然派人刺杀,没有得逞。
“刘显使人将害太祖,帝姑为显弟亢埿(ban 泥)妻,知之,密以告后,梁眷亦来告难。后乃令太祖去之。后夜饮显使醉。向晨,故惊厩中群马,显使起视马。后泣而谓曰:‘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故显不使急追。”
就是说,刘显派人害道武帝拓拔珪,拓拔珪有一个姑姑是刘显的弟弟刘亢埿的老婆,得知这件事,密告拓拔珪的妈妈献明皇后,还有个叫粱眷的人也来报告。于是献明皇后让儿子道武帝避走。当天晚上,献明皇后请刘显饮酒使之大醉。次日晨,又故意将马厩中的群马弄惊,四散奔走,刘显起来查看。献明皇后哭泣说:我的几个儿子开始都在这儿,现在不知去向。你们这些人当中是谁把他们杀了?所以刘显没有派人急追。
刘显弟弟刘亢埿的老婆是拓拔珪的姑姑,这个女人应该是拓拔珪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人。没有她告密,拓拔珪可能就被刘显杀掉了。公元385年,这一年,拓拔珪只有十五岁。
刘显不仅想想杀掉道武帝拓拔珪,而且还想杀掉拓拔珪的妈妈献明皇后。据《魏书卷十三
“太祖(道武帝拓拔珪)得至贺兰部,群情未甚归附,后从弟外朝大人悦,举部随从,供奉尽礼。显怒,将害后,后夜奔亢埿家,匿神车中三日,亢埿举室请救,乃得免。会刘显部乱,始得亡归。”
就是说,道武帝拓拔珪初到贺兰部落,当时人心并未归附他,献明皇后的从弟贺悦率自己的部落归附献明皇后、道武帝拓拔珪母子,而且供奉尽礼尽心。刘显大怒,要杀掉皇后,献明皇后连夜逃奔刘显的弟弟刘亢埿家,躲在神龛后面三天三夜,刘亢埿举全家性命请求哥哥刘显不杀皇后,才免于一死。正好刘显部落发生内乱,皇后才得以回来。
“昭成崩,诸部乖乱,献明后与太祖(拓拔珪)及卫、秦二王依讷。”
“后刘显之谋逆,太祖(拓拔珪)闻之,轻骑北归讷。讷见太祖,惊喜拜曰:‘官家复国之后当念老臣。’太祖笑答曰:‘诚如舅言,要不忘也。’”
就是说,刘显想杀掉道武帝拓拔珪和他的母亲献明皇后,于是,一家人远走他乡,投奔献明皇后的哥哥贺讷。
也是少年拓拔珪命途多舛,献明后与儿子投奔哥哥贺讷,贺讷保护她们孤儿寡母没有问题,但是献明后弟弟贺染干却一直想着杀掉道武帝拓拔珪。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讷中弟染干粗暴,忌太祖,常图为逆,每为皇姑辽西公主拥护,故染干不得斯其祸心。”
就是说,贺讷的弟弟贺染干性格粗暴,忌恨道武帝拓拔珪,常常图谋杀掉道武帝,每次都被贺讷、贺染干兄弟的母亲辽西公主保护起来,所以贺染干一直没能得手。
这位辽西公主是代国老国王拓跋什翼犍之女,贺讷、贺染干和献明皇后贺氏的父亲贺野干之妻,也就是贺家兄弟姐妹的妈妈,道武帝拓拔珪的另一位姑母。这个女人屡次保护侄子拓拔珪免遭儿子贺染干的毒害。这应该是拓拔珪生命中第三个重要的女人,不是这个女人,拓拔珪恐怕也早就被杀了。
贺染干几次三番杀上门来,少年拓拔珪的母亲与姑姑大发母威,保护这个少年拓拔珪。据《魏书卷十三
“后弟染干忌太祖之得人心,举兵围逼行宫,后出谓染干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染干惭而去。”
就是说,献明皇后的弟弟贺染干忌恨拓拔珪得人心,一次,他带兵包围行宫,要加害拓拔珪,献明皇后出来对弟弟贺染干说:你们这些人收留我,就是要杀我的儿子吗?贺染干惭愧而去。
献明皇后的哥哥贺讷排除弟弟贺染干的干扰,支持外甥拓拔珪登上王位,并开始主持代国大事。《魏书卷八十三上
“诸部大人请讷兄弟求举太祖(拓拔珪)为主。染干曰:‘在我国中,何得尔也!’讷曰:‘帝,大国之世孙也,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常(当)相持奖,立继统勋,汝尚异议,岂是臣节!’遂与诸人劝进,太祖登代王于牛川。”
就是说,各部落首领请贺讷兄弟推举拓拔珪为盟主。贺染干说:贺染干说:在我们这里,哪里有这小子做盟主的份儿!贺讷说:拓拔珪大国国王的世孙,复兴先王之业,乃是我们部落之福。我们应当全力支持,帮助其继承大统,你现在说这话,岂是做臣子的节操!贺讷与众人一致劝拓拔珪称王,于是拓拔珪在牛川这个地方登代王位。
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即代王位,四月,改称魏王。这一年拓拔珪十六岁。
我们看到这个少年拓拔珪能上登上王位与这三个女人关系很大,一位是自己的母亲贺氏,另外二位是自己的姑姑,可以说没有这三个女人就没有道武帝拓拔珪。
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死因十分诡异,先是拓拔珪长期服用一种叫“寒食散”的丹药,到了北魏天赐六年(即公元409年),夏,拓拔珪突然出现了深度中毒的症状,神志不清,喜怒无常,行为暴虐。据《魏书卷二
“初,帝(拓拔珪)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就是说,当初,道武帝拓拔珪长期服用太医令阴羌配制的丹药“寒食散”,一直都很好,自从太医死后,拓拔珪服食这种丹药却几次出现异常,现在服药的不良反应就更加严重了。这个时候天屡降灾难,拓拔珪愤懑、忧虑、不安,有时几天不吃东西,有时不睡觉一直到天明。将灾难的原因归咎于群臣,喜怒无常,称左右百官不可信,他的思虑就如同占卜一般不着边际,常常担心身边会发生不测。追思以前的成败得失,日夜不停的自言自语,好像身边有鬼神与之对话一般。有朝臣到面前,便追究这些人的旧恶,都被杀,而此时侍立一旁的其他的人,如果有神色改变的,或者有喘息不调的,或者有行步乖节的,或者有言辞失措的,拓拔珪都怀恶在心,亲手加以殴杀,死尸都陈列在大殿前。
一、拓拔珪服食这种寒食散已经很多年,一直没问题,而在太医死了以后,拓拔珪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主要是出现幻觉。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药性燥热猛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精神恍惚,不能自控,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传说晋朝的何晏颇善此道,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五石散在南北朝广为流传。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
二、在太医指导正确服用寒食散,可以达到神明开朗,体力增强,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这种感觉飘飘然十分美好,所以当太医阴羌在的时候没事儿,阴羌一死,拓拔珪就出问题了。
三、道武帝拓拔珪因服用寒食散中毒,出现迷幻,导致其随意杀人,而且手段十分残忍。
“绍(清河王拓跋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拓拔珪)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暮,未决。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逾宫犯禁。左右侍御者呼曰:‘贼至!’太祖惊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
公元409年十月十三日,拓跋珪责骂贺夫人,并把她囚禁起来,要杀掉她。当时正好天晚了,没有执行。贺氏送信给儿子拓跋绍说:你怎么救我?当夜,拓跋珪与帐下的几个武士和宦官联络谋划杀掉自己父亲。拓跋绍跳墙进入宫中,来到天安殿。左右侍卫恐惧异常,高喊:有贼!拓跋珪惊醒坐起,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弓箭、腰刀,拓跋绍抢前一步,手起刀落,将自己的生父杀死。
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被自己儿子弑杀不是偶然的。当时拓跋绍只有十六岁,一个少年要杀皇帝,哪里是那么容易的,还是拓拔珪平日的太过凶残暴虐所致。拓拔珪身边的这些人是天天踩在生死线上,说不定哪一天脑袋就落地了,看看大堂上那些陈列的死尸,无不心惊肉跳,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被陈列在那儿,太痛苦,所以杀死这个要命的皇帝,他们都愿意铤而走险。
在北魏的历史上皇帝被弑杀,道武帝拓拔珪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据清大学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
“穆帝为其子六修所弑,昭成帝为其子实君所弑,道武帝为其子清河王绍所弑,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弑,献文帝为其母文明太后所害,孝明帝亦为其母胡太后所害。统计后魏诸帝,不得令终者凡六人,而祸皆出于家庭之间,盖刚戾性成,其俗固然也。”
就是说,北魏历史上有六位皇帝在家庭变乱中被杀,其中又被自己儿子所杀,有被阉人所杀,又被自己的母亲所杀,都是性格刚烈暴戾所致,也是这个民族就的风俗使然。
赵翼先生将这种子弑其父、母杀其子的家庭悲剧归为草原民族刚烈暴戾的个性和固有的风俗。早期的北魏政权的确缺乏文化的滋养,礼仪不张,人伦缺失,这是事实。我们来看看弑杀他道武帝拓拔珪的这个儿子拓跋绍是怎么来的,这个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据《魏书卷十六
“绍母即献明皇后妹也,美而丽。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纳焉,后曰:‘不可,此过美不善,且已有夫。’太祖密令人杀其夫而纳之,生绍,终致大逆焉。”
就是说,当初,拓跋珪前往贺兰部落,见到自己母亲献明太后的妹妹非常美丽,便对贺太后说了,请求纳她为妾。贺太后说:不行,太美的东西一定有不好的地方,况且她已有了丈夫,你不可强夺。拓跋珪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秘密派人把她的丈夫杀掉,硬是把自己的姨母迎娶回来,而且还生下一个孩子,就是清河王拓跋绍,正是这个来路不当的儿子要了拓跋珪的命。
“(拓跋绍)凶佷(hen 毒辣)险悖,不遵教训。好轻游里巷,劫剥行人,斫射犬豕(shi),以为戏乐。太祖尝怒之,倒悬井中,垂死乃出。太宗(拓拔珪的大儿子,也是太子,后来的明元帝拓跋嗣)常以义方责之,遂与不协,恒惧其为变。”
就是说,拓跋绍生性凶狠无赖,不遵管教,喜欢在大街小巷游逛,抢劫行人,以剥光别人的衣服逗笑取乐,又射狗杀猪,以此为戏乐。拓跋珪非常气愤,曾经把他倒悬在井中惩罚他,直到奄奄一息的时候才把他拉上来。太子齐王拓跋嗣也多次教训责备他,拓跋绍从此与拓跋嗣的关系很不好,拓跋嗣一直害怕这小子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享国二十四年,一世英雄却落得这么一个死于非命结局,而且是死在自己亲生儿子手里,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到,实在是有点窝囊,不过,即使拓拔珪不被自己的儿子弑杀,已经服食寒食散成瘾的拓拔珪不仅活不长,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更大的灾难。
世上的事情是祸是福真的很难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母亲贺太后当时的一句:“过美不善”,不料这句话竟一语成谶。这个“不善”指的是拓跋绍吗?实在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人都逃脱不了因果,哪怕你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