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的能力与定力
凡成就大事业者,没有定力是不行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谢安的名字不知是否与此有关系,反正“定”这个字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意义非凡,以至于后来的宋明理学,也一直强调这个“定”字,佛学里也有因定生慧的说法,我老家苏州就有一寺院叫定慧寺,而门前的那条巷子则叫定慧寺巷,古意盎然,耐人寻味。
东晋的谢安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谢家的显赫从后人的诗句中就可以体会一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安从小就名垂一时,朝廷前后多次征召,他都不就任,闲居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这一带山林茂密,风光秀美,谢安一天到晚以山水、文献典籍自以为乐,优哉游哉,颇为自得。虽然身为布衣百姓,但鉴于谢家的名望以及谢安的才华,当时的人都对他寄予三公和相辅的期望,甚至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都这么说:“谢安不出山,叫百姓怎么办!”谢安每次游览东山,总是让歌舞女伎跟随。司徒司马昱(也就是后来的东晋简文帝)听说后说:“谢安既然能够与人同乐,就一定不会不与人同忧,征召他一定会就任。”等到弟弟谢万被废黜以后,为了谢氏家族的地位与安危,谢安才进身入仕途,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公元383年,,苻坚发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声势浩大杀向东晋,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别有旨。”已经另有打算了。紧接着便闭口无言。哎,这个就是定力,大敌当前,胸有成竹。谢玄不敢再问,自己不敢问,就让其他人重新向谢安请求指令。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艺一直不如谢玄,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在有利的形势下投子打劫,反而还不能获胜。谢安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你知道谢安这种潇洒的背后的其内心世界怎样?是真有定力,还是故作镇静。
权臣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保卫京师。谢安固执的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方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这些人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真是天真了,他也不想想,如果前线的军队被苻坚击溃了,你这区区三千人能守住京师、抵御前秦百万大军吗?
桓冲对谢安还是没有信心,他自己的幕僚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
然而事实与桓冲想的恰恰相反,谢玄等人在肥水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军队,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我们不能不钦佩谢安的定力,但我们也不要被他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晋书》上说,谢安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的时候,高兴的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晋书》上这样说:“其矫情镇物如此。”说这个人的镇静简直有点做作了。
当时谢安做宰相,前秦人屡屡进犯,边境的军队失利,而谢安却总是能以沉着、平和的态度使大家镇静。他的施政方法,凡事务举大纲,不拘泥于小事。当时的人把谢安与王导相提并论,但认为谢安的文雅要超过王导。《晋书》当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谢安与孙绰等人泛舟海上,风起浪涌,同船的人都很害怕,而谢安“吟啸自若”,操船的船工看到谢安兴致这么高,便向海深处驶去,海风转急,谢安这才徐徐地说:“如此将何归邪?”这样走下去,何时才能回去呢?船工闻言,这才返航,众人无不佩服谢安的雅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