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的谋略
东晋晋元帝时,当时东晋小朝廷偏居江南一隅,中原大片土地沦入北方胡族手中,东晋内部司马家政权也不稳固,政权被王、桓、庾、谢等几大家族轮流把持,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说司马氏的江山不能离开王、桓、庾、谢这四大家族而独存。如果哪一天,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不高兴,跺一跺脚,这国家就得摇三摇晃三晃,等到王氏家族把持政权,外有桀骜不驯王敦手握重兵,内有态度暧昧的王导主持朝政,权倾天下,以至于当时的情况几乎到了“王与马,争天下”的地步了。
那么温峤是谁?他又在这场关乎司马王朝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本文试图说明的内容。据《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温峤字太真,司徒羡弟之子也。父憺,河东太守。”可见他为高官之后,出身名门。“峤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少以孝悌称于邦族。”可见温峤天资聪敏,不同于一般的少年。“风仪修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可见其长相很漂亮,风度翩翩,口才极好,善于与人交往。先在西晋任左司马,后由于西晋灭亡,随司马睿退守江左,在东晋王朝任散骑侍郎,以后就一直任太子中庶子,就是太子的老师,应该说是东晋开国大臣。我们看到温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临危不乱的人
当时的大军阀王敦独揽军政大权,几乎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皇帝就是一个摆设。此时的太子司马绍(后来的晋明帝)有勇有谋,被朝野人士所拥戴,王敦感到此人将来势必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利造成威胁,要废除他的太子之位。于是,因此大会百官,问温峤说:“皇太子以什么样的德行著称?”问话时声色俱厉,意在威胁他。温峤从容的说:“太子钩深致远,似乎不是我浅显的度量所能知晓的,依照礼义看来,可以说是做到了孝。”众人都认为的却如此,王敦不好说什么,废太子的行为没有得逞。
二、善于权变的人
公元322年,一场内乱终于爆发,王敦借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举兵,一路杀奔京城,其目的还是要打击反对自己的人,巩固王氏家族的权势。形势十分危急,朝廷百官人人自危,都想撇清与太子的关系。温峤是太子的老师,更是幕僚,处境也很危险,对百官的态度,心里也没底,他要投石问路。对仆射周顗说:“大将军王敦这么做似乎有一定原因,应当不算过分吧?”
周顗周顗说:“不对。人主本来就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呢?作为人臣,怎么可以举兵来胁迫君王!如此举动,哪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暴戾,目无主上,他的欲望难道会有止境吗!”
温峤很滑头,一来探探同僚对这件事的底线,二来也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一些铺垫擦,因为这天下姓王姓马这个时候还真是不一定。王敦最终还是兵进京城,但并没有抢占司马睿的王位,只是杀了反对他的周顗和戴渊,便返回了驻地武昌,并没有难为温峤,这里就大有讲究。温峤可以说是那种善于权变的人。
三、韬光养晦的人
由于王敦兵进建康(南京),威胁皇帝,擅杀大臣,王敦与司马氏的冤仇就算是结下了,而且王敦得志以后,暴虐傲慢,四方贡献的物品大多先送入他的府第,将相以及地方的文武大员,全都出自他的门下。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死,太子司马绍即位,就是晋明帝。
这个司马绍年轻气盛,也不乏心计,决心除掉王敦。这时,任中书令的温峤很得晋明帝司马绍得信任。王敦对此大为不满,于是,让温峤到武昌自己的驻守地任左司马,实际上是人质,被看起来了,温峤不敢不去,明帝也不敢不放。温峤很聪明,为保护自己便假装勤勉恭敬,尽心尽力为王敦办事,治理王敦府事,时常私下出些主意来附和王敦的欲望。同时又与王敦的亲信钱凤结交甚深,为钱风扬名,常常说:“钱世仪精神满腹。”钱凤这个人啊,满身都是活力。温峤素来有善于知人、褒奖后进的美名,钱凤甚为喜悦,尽力与温峤结好。身处险境,不露锋芒,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四、足智多谋的人
温峤施展韬晦术,保护自己,并伺机脱离虎口,恰逢丹阳伊的职位空缺,温峤对王敦说:“丹阳伊守备京城,这种咽喉要职您应当自己遴选人才充任。恐怕朝廷任用的人有的不会尽心治理。”王敦颇以为然,问温峤说:“谁能够胜任?”温峤说:“我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钱凤。”钱凤也推举温峤,温峤佯装推辞。王敦不听。这年(公元324年)六月,也就是到武昌一年以后,王敦上表奏请温峤担任丹阳伊,并且让他窥察朝廷的动向,这就是把温峤当成自己人了,看来这一年当中,温峤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得王敦的欢心。
这是猛虎归山,蛟龙入海。温峤唯恐自己走后钱凤再离间挑拨加以制止,便借王敦设宴饯别之际,起身祝酒,他来到钱风面前,钱凤还没来的及饮酒,温峤便佯装酒醉,用手板击落钱风的头巾,脸色一变说:“钱凤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钱凤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温太真祝酒你胆敢不喝?王敦以为温峤醉了,把双方劝解开。温峤临行时,向王敦道别,眼泪、鼻涕横流,先后三次出门以后又回来,以示自己不愿离开,温峤这出戏演的真是够可以的。
果然不出温峤所料,温峤走后,钱凤对王敦说:“峤于朝廷甚密,而与庾亮深交,未必可信。”就是说温峤与朝廷关系极为密切,并且与庾亮有深交,此人不能信任。王敦说:“太真昨醉,小加声色,岂得以此便相谗贰。”王敦说温峤昨天喝醉了,对你稍有失敬,你怎么能马上就这样诋毁他呢!
温峤真是智慧,有先见之明。
五、坚持原则的人
温峤到达建康后,把王敦作乱的图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明帝,请求事先有所防备。又和庾亮共同筹划讨伐王敦的谋略。王敦听说后,勃然大怒,说:“我竟然被这个小东西欺骗!”便写信给司徒王导说:“温峤离开几天,竟然做出这种事!我要找人把他活捉来,亲自拔除他的舌头。”
但是天不遂愿,王敦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此时,晋明帝决定讨伐王敦,给王敦下诏书,历数他的罪行,王敦十分震怒,但因病情愈加沉重,自己不敢任将出战。在将要发兵攻打京师以前,让记室郭璞占卦,郭璞说:“事情不会成功。”王敦历来怀疑郭璞在帮助温峤、庾亮,等到听说卦呈凶兆,便问郭璞说:“你再算算我的寿命还有多长?”郭璞说:“由刚才的卦象推算,明公如果起兵,灾祸必定不久将至;如果仍旧住在武昌,享年长不可测。”王敦大怒,说:“你的命多长?”郭璞回答说:“今天正午毕命。”王敦于是拘捕郭璞,将他斩首。
王敦虽然孤注一掷,但他的军队很快被晋明帝打败,王敦病死,人虽然死了,但还是被朝廷官吏挖开坟地,拉出王敦的尸体,焚毁身上所穿衣冠,摆成跪姿斩首。
在晋明帝平定王敦的过程中,温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是策略对头,处于敌强我弱之时,暂时委曲求全;第二是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第三做事讲求方法艺术。王敦的失败是在意料之中的,这种权臣军阀眼里只有自己而没有君主,做事残暴无理,诛杀有德的贤士重臣,德不积何以成天下大业。至于郭璞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相士,并有相书《葬书》流传后世,但以术事人毕竟是不能长久的,他既然知道自己迟早要受牵连,何不早早离去,如果真的精于卜筮之术,怎么不早作准备,难道祸是无法避免的吗?所卜筮这种事乃小术,它跳不出天下的大道。温峤后来又与东晋名将陶侃评定了军阀苏峻的叛乱,为东晋政权立下大功,他的政治才能和谋略不在谢安之下。温峤本来有牙病,后来将病牙拔除,那个时候医学不发达,牙是拔掉了,但却因此中风,没几天竟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可见温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