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元超
潘元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1
  • 关注人气: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一个人处理不当会影响一个王朝的命运

(2009-03-31 20:16:50)
标签:

历史

杂谈

文化

司马炎

刘渊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对一个人处理不当会影响一个王朝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是打打和和,中央政府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一直是国家对外关系的头等大事,各个朝代都有一些不同的办法。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为抑止匈奴势力,把整个匈奴分为五个部分,任命一个叫刘豹的人为左部的统帅。刘豹本人没什么可称道的,但刘豹有个儿子叫刘渊,年纪虽幼但却俊秀出众,很有志向。他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广博的学习经书与历史。

    一次,刘渊对与他同门的学生、上党人朱纪和雁门人范隆说:“我常常为萧何、陆贾没有武功,绛侯(周勃)、灌婴没有文才而感到羞愧。萧何、陆贾遇到了汉高帝却不能建立封侯的业绩;绛侯、灌婴遇到了汉文帝却不能振兴文化教育,这难道不很可惜的事吗?”于是他在习文的同时也兼学武功。

    后来刘渊长大了,文武双全,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体力超过常人,身材高大魁梧。

    西晋朝时,刘渊被送往西晋做为人质,留在洛阳。晋朝有一位叫王浑的官员与他的儿子王济都很器重刘渊,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司马炎就召来刘渊与他交谈,结果一谈之下,大为倾心,非常喜欢他。王济对司马炎说:“刘渊有文武英才,陛下把东南的事情委任于他,平定吴国都不够他施展的。”当然这样的评价可不是随便下的,太高了!同时也说明刘渊的确有才。晋朝的官员孔旬、杨珧说:“刘渊非我族类(匈奴人),必然与我们不是一条心。刘渊的才能器量确定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但是却不能重用他。”显然在对待与是否任用刘渊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后来凉州(魏晋时期的凉州是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陷落,晋武帝问大臣李憙,可以用谁为将去就凉州。李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匈奴五部的人都发动起来,给刘渊一个将军的名号,让他率领匈奴人向西进发,那么树机能(叛族头领)的头颅示众就指日可待了。”官员孔旬说:“刘渊要是真杀了树机能的头示众,那么凉州的祸患就会更深了。”言外之意就是刘渊如果占据凉州,势力将更大,朝廷更难控制。晋武帝于是没有任用刘渊。所以说,一个人不是有才能就一定会被人主所重用的,这里有利益的权衡,权力的博弈。刘渊虽然有才能,却不能被重用。

    东莱人王弥的家世袭二千石俸禄。王弥有学问,勇猛而又谋略。他善于骑射,青州人称他为“飞豹”。他喜欢打抱不平。隐士陈留人董养看到他就对他说:“你是一个喜好动乱和灾祸的人,如果天下有乱事,你就连士大夫都不想做了。”古人都是以能做士大夫为荣的。

    刘渊和王弥两人是好朋友,一次,刘渊对王弥说:“王浑和李憙因为与我市同乡所以了解我,他们时常向晋武帝举荐我,这却正是我的忧虑。”在刘渊看来,这两个人的推荐,不仅帮不了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说着说着就抽泣流泪了。齐王司马攸(司马炎的亲弟弟,本来司马昭一心是想立他为接班人的),知道了这件事,他对晋武帝说:“陛下如不除掉刘渊,我恐怕并州(今陕西省大部以及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不能够长久安宁了。”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么就杀掉他。王浑说:“我们大晋朝正要以信义来安抚异族,为什么要为了无形的怀疑,就要杀了人家入侍皇帝的儿子呢?为什么我朝恩惠的气度就不能宽宏大量呢?”晋武帝说:“王浑说的对。”这时刘豹正好去世,于是,刘渊回去继位做了匈奴左部帅。

    公元304年,回到自己部落的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称汉王,公元308年称帝,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灭西晋,公元318年,刘渊的侄子刘曜即帝位,第二年迁都长安,史称前赵。由此拉开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轮流入主中原的所谓“五胡乱华”的时期,时间长达一百余年。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思想大激荡的时期。我们无意也不应该将这笔“烂帐”算到司马炎头上,但是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动乱与他是有关系的。

    司马炎把刘渊放回匈奴无疑是放虎归山,司马攸的想法虽然狠点,但却是对的,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里说:“当守信违背自己的利益时,明智的统治者决不应该守信。”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刘渊能为晋所用。当时如果按照司马攸的想法,杀掉刘渊,恐怕以后的历史会重写,但是晋朝毕竟没有中国历史上汉唐帝国的气度和风范,没有那只大气势、大胸怀,所以即使西晋不被刘渊及刘渊的后代所灭,也会被其他人所灭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文武兼备,能够开疆拓土的人才,能不能驾驭,敢不敢任用,这就有个帝王的气魄与能力的问题了。所以,一个朝代的兴起以及长治久安,是一件很难做的事。天下怎能说没有人才,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人才,敢不敢任用人才罢了。当然等而下之的办法,就是司马攸的做法,但这只能是求一时之安,而绝非长久之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