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应该有怎样的操守与原则
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在前朝(魏)任太常职位的旧臣山涛为吏部尚书,山涛是当年的“竹林七贤”之一,司马炎对山涛不仅是信任,而且是重用。所以,说竹林七贤是一群完全脱离政治不问时事的人,显然不符合事实。
山涛在这个位置上中规中矩、尽职尽责,他担任选拔官吏的职务十几年,为国家选贤任能,不遗余力。每当有一个官职空缺,他总是选择几名才能与资历都合适的人,告诉晋武帝,让司马炎来确定到底由谁来担任这个职务,山涛只有在得到武帝诏令,得知晋武帝司马炎对某人的任用有倾向性意见时,他才明确的为这名人选上奏请职。因此,晋武帝所任用的人,有的并不是选拔中最好的,甚至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为此山涛受到朝廷上下的非议,山涛对此泰然处之。山涛这个人很聪明,愿意把恩惠留给皇帝,把骂名留给自己。
大家对这些情况并不了解,有人就说山涛凭自己意志推举官吏,并禀告晋武帝,晋武帝当然知道山涛的所作所为,从而对山涛却更加亲近和宠爱。山涛在甄别选拔人才时,对每一个人都进行评量品题然后上奏,当时的人把这称为《山公启事》,大概是当时一本很权威的人物评价。
天下是司马家的,他山涛为司马家做事,尽力竭力、竭尽忠心自不必说,但有后人对山涛这种讨巧的做法,不讲原则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做事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为国家选拔人才当然应该选最好的,但这个最好的标准,在众人眼里和在皇帝眼里一定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标准自然不一样。所以,山涛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领导选拔干部标准,别人并不知道,但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猜测。山涛可以说是一个做事守规则的人。
山涛向晋武帝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在此之前,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所杀。)作为嵇康的好友山涛向晋武帝请求,任用嵇绍为秘书郎。晋武帝下诏征召嵇绍。
嵇绍由于父亲嵇康获罪,所以隐居在家,他想拒绝征召,不去赴任。但山涛对他说:“我为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尚且又消有长,互为更替,更何况对于人呢!”这是在开导他凡事要善于权变,你父亲嵇康就是太讲自己做人的原则,又太有个性,所以被杀。于是,嵇绍接受了山涛的劝告,答应了这项任命,晋武帝让他做了晋朝的秘书丞。
山涛与嵇绍的父亲嵇康是好友,同为“竹林七贤”。嵇康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钟会而被杀,嵇绍不出来做晋的官是可以的,按照传统知识分子的做法父亲被杀,作为儿子就不应再出来在朝为官了,古人对这个问题看的很重,所谓“一臣不事二主”,历史上向来赞美方孝孺,诟病洪承畴,也是这个原因,清末大学者王国维也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投湖一死了之。况且“竹林七贤”向来以风流旷达,藐视权贵自居,其后代也应该继承这样的遗风。山涛既与司马炎走的那么近,而嵇康的后代又出来做晋的官,让人多少觉得有点前后矛盾,不舒服。但是人总是要生活,天下事真是很难两全。嵇绍可以说是一个前后矛盾的人。
当初,晋有一次打了败仗,晋武帝的父亲晋文帝司马昭很恼火,问他的僚属说:“最近这件事,应由谁来承担罪责?”安东司马王仪回答说:“责任在于元帅。”也就是晋文帝你自己,这是公然在公共场合指责司马昭。晋文帝司马昭勃然大怒说:“司马(王仪)是想把罪过推给我吗?”因为元帅就是司马昭本人,不由分说,拉出去把他杀了。
王仪的儿子王褒,为他的父亲死于非命而悲痛,他隐居起来传授学业,任凭朝廷三次征召,以及公府、州郡七次授职,他一概不去。晋都城洛阳,位于王褒居住的西方,王褒从来不面向西就座。他在父亲坟墓的旁边修建茅庐居住,早晚攀着柏树悲哀号哭,眼泪落于树上,天长日久,树因此而干枯。他读《诗经》,每当读到“可怜父母心,生我多辛劳”时,总要再三流泪,他的弟子们因此就不敢讲习《诗经---蓼莪》篇了。王褒家境贫苦,他计算着人口食用耕种,度量着身材养蚕制衣。有人馈赠物品,他不接受;有人予以帮助,他不允许。学生们偷偷帮他割麦,他就把麦子扔了。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去做官。王褒可以说是一个有气节的人。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很注重自己的品行操守,这是一种精神,仁、义、礼、智、信,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就无法在世上立足。大家做人都有个原则,不管时山涛的规矩,稽绍的权变,还是王褒的气节。这里有法家的思想,有道家的思想,还有儒家的思想,嗯,是有点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