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就是大智若愚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魏舒的人,少年时反映迟钝,较为质朴,不受乡里亲戚的重视,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他的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时很有名望,也不了解魏舒,认为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给他谋了一个看守水碓差使,水碓是一种用水驱动的舂米器具。这个身为吏部郎堂叔常常叹气说:“魏舒如果能担当数百户的官长,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魏舒对家里家外人的这些议论毫不介意,也不去干那些能显示抬高自己的事。当时太原有个叫王义的人向以能识人著称,他很看好魏舒,认为这个质朴的青年前途无量,一次,他对魏舒说:“你终究会达到王公宰相的地位。”常常拿出钱财周济魏舒,魏舒也毫不推辞的接受了。
魏舒为人虽不张扬,对自己很有信心。但是,此人命途多舛,一直不得志,到了四十余岁的时候,还没有任何功名,这个年龄不要说在那个时代就是在现在也基本上定型了,不会有什么发展。这一年,乡里在地方上举拔孝廉,这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魏舒决定参加,亲戚朋友认为魏舒没有什么学业,劝他不要去应考,这样还可以显示清高,毕竟已是四十岁的人了,希望不大。魏舒说:“如果考试不中,那是我本事不够,怎能虚假的盗窃清高的名声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
于是刻苦自学,每百日学一部经书,因而对策得到提升,以后又累次提升,后来担任了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每次与参军、佐吏一起举行射箭比赛,魏舒常常只是为他们计算成绩而已;后来遇到比赛人数不足,就让魏舒来充数,魏舒仪范闲雅,发无不中,所有的人都十分愕然,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钟毓感叹道歉说:“我不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就像这次射箭一样,其实何止这一件事呢!”后来,司马昭提升魏舒为相国参军,处理相国府中琐碎的事务,未曾出现什么纠纷;至于该兴该废的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都能从容的为之筹划,而且大多比众人的议论高明。因此,司马昭非常器重魏舒。
谁能想到当年一个看守舂米房的少年日后会成为相国参军,而且三个月通一部经,这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有些儒生穷经皓首一辈子,还学的不怎么样。有的人聪明写在脸上,有的人聪明在心上,所以看人能不能凭主观印象,连贵为吏部郎的堂叔都不能看清自己的侄子,有多少人才就是这样被埋没了。而魏舒的成功在于自己的执着,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不在乎世俗的偏见,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且不放弃任何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