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元超
潘元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31
  • 关注人气: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一定要听得进别人的劝告

(2008-12-31 22:40:32)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令狐愚

王陵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一个人一定要听得进别人的劝告

 

    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年间,司马懿除掉曹爽以后,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一枝独大的局面,这种事情历史上也不是一次二次了,曹氏当年取代了刘氏,也是这么干得的,现在司马氏也在为取代曹氏作准备了。

    当时的兖州刺史令狐愚,是司空王陵的外甥,驻扎在平阿,甥舅二人同时掌握重兵,单独承当淮南地区的重任,王陵与令狐愚暗地里策划,认为魏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强臣司马懿,同时又听说楚王曹彪有智有勇,想要共同立他为帝,奉迎他到许昌建都。魏齐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他手下将领张式到白马县,与曹彪通了消息,告知自己的打算。十一月,再一次派张式去见楚王曹彪,可是事情不凑巧,还没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逝了,看来做大事的人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不行的,现代人都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

    外甥死了,舅舅就决定一个人单干,于是王陵派自己的门客到了洛阳,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儿子王广。这个王广很有一些见识,当时王广说:“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事态为本。曹爽因骄奢淫逸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他的同党何晏虚浮而不能治国,而丁谧、毕轨、桓范、邓飏这些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他们轻率的变易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虽然这些人理想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还是习惯于旧制,因此没有人顺从他们。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树倒猢狲散,手下这些名士顿时散去大半。百姓们没有谁为他们悲伤,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人民为先务,而且他的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但是,王陵听不进他儿子的话,一意孤行。

    第二年(公元250年)四月,王陵派遣将军杨弘把废立君主的打算告诉了继任兖州刺史黄华,但黄华毕竟不是令狐愚,他把此事泄漏给了司马懿。于是司马懿率领中军乘船从水路去讨伐王陵,不久大军就到达了百尺堰。王陵自知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于是就乘船一个人出去迎接司马懿,派佐官王彧前去谢罪,并送去官印和符节、斧钺,就这么投降了。

    王陵这个人的行为前后矛盾,开始弓拉的那么满,可人家一来,未接一仗,就缴枪了,既然没有把握就不要做这个事,王陵最终服毒而死。司马懿到达寿春,张式等人都自首了。司马懿十分严酷决绝的处理此事,做事够狠、够绝,他把所有有关联的人都杀灭三族。挖开王陵、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附近的城镇暴尸三日,烧了他们的官印,官服,把他们裸埋在地下。这应该是最残酷的处理方式了。如果当时听了他儿子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私心太重,看不清大方向。

    以前,令狐愚还是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常常胸怀高远之志,众人都说令狐愚必定能兴盛令狐氏家族。只有他同族的父辈弘农太守令狐邵却认为:“令狐愚性情豪爽不受拘束,不修养道德而志愿博大,必定会灭我宗族。”令狐愚听了,心中忿忿不平。等到令狐邵担任虎贲中郎将时,令狐愚官职已多次提升,到处都很有名望。这是令狐愚从容的对令狐邵说:“以前曾听您说我不能承继光大宗族,今天您还说什么呢?” 令狐愚这就有点小人的丑态了,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这种人听不得不同意见,最后肯定是要失败的。令狐邵只是久久的看着他而不回答,对这种执迷不悟,自寻死路的人,也真是没有办法。然后私下里对妻子说:“令狐愚的性情器量还跟以前一样。以我来看,他终究会败灭家族,但不知我能否活到受牵连的那一天,不过你们将会赶上。”果然令狐邵死后十余年,令狐愚的家族被诛灭。这也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你兴旺起来,说明机遇不错,但做事业最根本的还在于修道德、施仁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基养德,没有器量则境界不可能提升。一个人缺少品德修养,自认为聪明,对大局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刚愎自用,而且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现在做事业的人应该从王陵、令狐愚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而从根本上说,曹氏已经不行了,司马氏的兴起不可阻挡,大厦将倾,非人力可以挽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苏州山塘
后一篇:祈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