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是一出戏
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的兴衰成败关键取决于人,尤其是取决于领导人。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但也正是这种艰难造就了人的坚毅忍耐、不屈不挠的性格和锐意进取、忍辱负重的精神。历史的进程丰富多彩,充满了变数,先辈初创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到继任者的手里,而大业的继承者因为没有了初创时期艰苦的环境,于是,那种可贵的进取精神少了,享乐的心思多了。由于有前辈的风范和殷实的家业,兴旺之象尚能维持,但这已经是表面现象了,外表尚能风光,里面已经空了,再往后,等到这点祖上的荫泽也消耗完了的时候,大厦便倾覆了。于是,江山易主,家族衰败,团体解散,一切又都重新开始,几千年的封建史大都是这样。
一个事业的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国家是这样,家族也是这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只要此根不断,代代相传,兴旺发达是迟早的事儿。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族,有族群群居的传统习惯,而这种习惯养成了中国社会浓厚的家族意识。不论是帝王之家,还是百姓之家,为使自己江山永固,能够长久传下去,对子孙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希望代有人才。
古来成大事者须具大器、有大才,胸怀锦绣、腹有良谋,否则即使侥幸成功,也势必为别人所制,所谓依赖别人受制于人。更何况担任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上,非大器大才大智大仁不能当之。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国之希望,皇家的子孙更是国之重器,社稷之根本,关系到国之安危,家之兴旺,不能有丝毫的大意。教育问题对于国家则关系到教化风尚,对于家族则关系到兴旺成败,对于子孙不努力倾心培养栽培,怎堪大任。历史上因后代不昌而受制于人,甚至丢掉江山的大有人在。看汉献帝沦为山阳公的情形,秦子婴被项羽诛杀的惨剧,魏明帝曹睿托孤的眼泪,对于这个问题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大意。
担当大任是一种负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面子上的,场面上的,体面上的都有。有些事不必事事占先,担大任就是要给人以实惠,多给别人一点尊重,给自己一点卑下,做正人君子,要甘于吃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做事做人,而不是做官享乐。
读过几卷历史以后,自有一种感慨。感到没有读透,感到不得要领。越读越觉得孤陋寡闻,要了解的事情还很多,更觉得仅仅是读通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是一个舞台,各色人物是演员,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我们读历史是当观众,演员演的精彩,观众也看的投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演绎着历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舞台上的一名角色,不管你是主角、配角还是跑龙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学戏,上台才是演戏,戏学会了,怎么上台?能不能上台?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就是问题。如果你一身是戏,结果上不了台,这十年寒窗岂不是付诸东流了。所以说,能上台做演员演戏已属不易,上了台,能演好戏,赢得满堂彩就更不容易了。而且,你不能总是占着舞台,演了一辈子总还有个结束的时候,最终还是要下台的,也给别人一个表演的机会,但是这如何下台的学问就更大了。因此,光学历史不行,这是上台演戏的学问,是人生的一段而不是全部,还要学习如何下台,让下台也一样精彩,让人回味无穷,能不能做到绕梁三日,学问还大的很!中国文人历来是经史并重的,不仅要读史,还要读经,经、史、子、集一样不能少。读经能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包括形而上的学问,中国人讲安身立命,安身容易立命难,解决生的问题容易,了脱死的问题难,所以说读经很重要,读好了,读懂了,读通了,那么下台的学问就学的手了,所谓“英雄到老皆皈佛,将军还山不论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