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最好的办法

(2008-11-04 09:09:44)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荀彧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死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最好的办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到改朝换代,都有一批恪守传统道德,不愿丧失气节的知识分子,甘心成为王朝的殉道者,辞旧迎新乃是这些人最痛苦的时候。前有商周的伯夷、叔齐,后有清代的王国维,都是以自杀了事。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献帝下诏,命令在曹操拜见皇帝时,司仪官只称他的官职,不称名字,准许曹操入朝见到皇帝时,不必迈小步向前急走,并可佩剑穿鞋上殿,遵照汉初丞相萧何的先例。但是曹操毕竟不是萧何,物是人非,事情虽然一样,但性质却不一样了,这就是改朝换代的开始。

    这年十月,曹操率军东征孙权。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大;(这马屁拍得够响的!)有您今天功业的人,没有长久居于臣属的。现在,您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而您处在大臣的地位,会使人为这件大事怀疑您,实在不可不多加考虑。”什么大事?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废帝自立。于是,这帮曹操的拥戴者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这是一种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各得其所。

    曹操的大谋士荀彧是那种传统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匡扶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所以说有时候知识分子真是迂腐,虽然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了解曹操这种人真正的想法,永远成不了政治家。曹操很不高兴,知道荀彧是不可能支持自己取代汉朝的。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汉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彧到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与丞相府的军事,想以此来改变荀彧的态度。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感到自己不能说服曹操,痛苦至极,喝下毒药而死。荀或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死去都很惋惜。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精神,不愿意丧失自己的气节。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过了一年(公元213年),这年的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把冀州属下的十个郡作为他的封地,曹操仍继续担任丞相,兼任冀州牧。同时,加“九锡”:御用大车和兵车各一辆,各配有四匹黑色雄马驾车;龙袍、冠冕并配有红色的礼鞋,诸侯享用的三面悬挂的乐器和三十六个人演出的方阵舞;住宅的大门可以漆成红色;登堂的台阶可以修在檐下;虎噴卫士三百人;象征权威的兵器斧、镢各一柄;朱红色的弓一把,朱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祭神用的美酒一罐,并配有玉圭和玉勺。成为国家实际的拥有者。

    荀彧的死不可能阻止曹操登上魏公地位,曹操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汉家刘姓的天下。荀彧死的悲壮,也死得无奈,有些事情一旦形成势,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改朝换代对中国那些有操守、有德行的知识分子来说是痛苦的,但也是无奈的,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是人为因素所能挡得住的,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中国士大夫,势必处于一种矛盾痛苦中。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会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但荀彧不贪图这样的富贵,为汉王室而死,以牺牲生命换取名声,保持一个读书人的清白,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死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最好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