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说话”吗?
标签:
人际关系交往社交交谈会说话生活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当我们听到很好听的话语时,有时候会忍不住赞许对方一句:“你真会说话!”我们都懂得说话,但是并不代表“会说话”。会不会说话,其实还真是一门艺术的活儿。
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管理别人情绪的艺术,没有什么比能钻到别人心窝里的体己话儿更能俘获人心了。 可见关心人,安慰人不只是有爱心、耐心就万事大吉,否则居委会大妈早就成了顾客盈门的心理医生。不信你看下面的测试!
如果朋友向你倾诉,“我真是倒霉透了,谈了两年多的朋友居然把我给甩了。哎,我真想一死了之!”你会如何安慰她呢?别急,先想想再看下面的选项。
A
B
C
D
E
F
H
J
K
相信只有极少数人会选E,因为它看上去就像一句废话,但是E却是所有选项中最让人舒服的回应。
1
我们生怕对方觉得自己情商低,于是一句“我理解”成了廉价的口头禅如同选项J和C,甚至有时它还被作为一种做作的恩惠。尽管意图很好,这种表达却可能激怒对方,甚至得到回敬:“不,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痛苦!”这是为什么呢?
“我理解你的感受”让讲话者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或者值得进一步认真探求和审慎对待的,谈话者自然觉得没有受到重视,更没有了说下去的兴趣和 动力;而且这句话也没有真正回应倾诉者的真正感受,只是笼统的一言以蔽之,让对方觉得枯井投石没有激起想要的关切,也让谈话中心从对方转移到你身上。
●话术:
贴士:如何让她感觉到被关心?
你把自己放在受伤者的角色上,把每一句都念给自己听听,看看到底哪一句让你最感觉到“被关心”呢?关怀他人的内心更像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弄不好是不仅里外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伤及无辜。所幸只要用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上两招。
2
我们对别人的关心,经常演变为对别人人生的指手画脚,好像越是亲近,这个趋势就越明显,无论是父母与孩子,还是朋友和爱人。因为好像不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 对方,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到对方怀里,就对别人不够好似的。不过倒过来想一想,对方岂不就已经被我们认为是准弱智或者缺乏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
没有人喜欢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所以当太多的“你应该”出现在关心中,可能会被理解为控制而遭到抗拒。比如选项B和D,在不明就里之前就提出建议,你都还没有机会了解他们是如何分手的,又如何谈得上让她坚持还是放弃呢?
●话术:
3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会没事儿的,时间会医治一切创伤。”
试想如果你遭遇了不幸,别人如此劝慰你,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对方站着说话不腰疼呢?类似的回应还有选项A和D。我们都热衷给情绪低落中的朋友以希望,但是一 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仅让对方感觉自己正在经历的苦难在你看来纯属无病呻吟,从而无法接受自己当下的感受,也会让她怀疑自己是否太过敏感和没出息, 本来就已不幸再加上自我指责,只会引发更加让人绝望的乏力感。
时间会淡化一切,虽然是客观事实,但是用在安抚人心的时候却显得不那么贴近人性。要知道有些爱恨情仇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而且在发生的当下,我们更是无法相信它们能随时间而消褪。这不过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话术:
4
“想开点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话有多种变化形式,比如选项H和K。“想开点儿”,这句中国人最常用来劝慰别人的开场白,却最是招人讨厌:“想开点儿,废话,我也想呢,换你是我你试
试啊?”而之后说你还是如何如何幸运的补充更是属于严重找抽。因为这基本上没有把对方的苦难当回事儿,明明是企图让对方感觉自己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帮助别人往好处想是对的,但首先不能着急,因为在痛苦中或巨大的压力下我们的注意力会变得狭窄,这时我们需要别人给于我们的最好关怀是耐心和陪伴,尊重对方的节奏也是彼此关心的表现。等对方情绪稍缓再一起回顾生命中的那些留恋与亮色也不迟啊。
●话术:
什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招?
看完了所有的文字,你会发现只有选项E绕过了雷区;不过如果你还是对关心别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用担心,还有最后的一招,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招:“请你告 诉我,我该说(做)些什么会让你感觉好些?”关心别人的唯一原则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别人的需要,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 弄不好还会以油扑火,成就一对儿功夫熊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