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谢谢”与“幸福感”
标签:
谢谢幸福感生活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在人际交往的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声“谢谢”。无论是身处一个长达数月的工作项目,还是当别人端一杯水递给你的一瞬间,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无论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一个真实的过程,所有要说的都已说尽,任何语言皆让位于当下最为鲜活的部分,一声“谢谢”承载着我们和他人的联系。
当然也有遗憾,在我们这个自有了孔夫子以来就讲究以“礼”为先的国度里,也有不说“谢谢”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从来都不说“谢谢”,至少我可以肯定有些人应该算是没有说“谢谢”的习惯。比如当你进入一间商场或者家里小区的大门时,你顺手扶着门让别人先进去的时候,如果你经常这样做的话,我也相信你一定会经常遇到那些连一声“谢谢”都懒的说的人。
我曾经在北美生活了超过十年,说句实话,我真的还没有遇到过那种所谓没有说“谢谢”习惯的人。无论何时何事,无论你自己是否在乎别人对你说一声“谢谢”,但你总是可以听到它。
其实,人们是在乎你说“谢谢”还是不说的。至少,以前我之所以经常说“谢谢”,那是因为我害怕别人在乎我的无礼,逐渐我已经不害怕别人是怎么想的,该说“谢谢”的时候已经成为一种顺口了,不说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
有心理学家把一个人是否会说“谢谢”与这个人的幸福感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是否说“谢谢”与文化素养没有关系,而是与一个人是否幸福和快乐有着极大的心理因素。因为“谢谢”说与不说,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正面心态,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相反则反应了一个人的负面心态,也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
近10年,美国大学里信奉“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们掀起新潮流:他们开发的新途径,能让每个人创造更多快乐,而非仅仅减少痛苦。他们最为推崇的方法之一是记录,一周几次、每次几分钟,在私人日记里写下让我们快乐的事。通常是简单的事情:一顿可口的饭,在阳光下骑单车旅行,超市收银员脸上不期而遇的微笑。定期记录下这些积极体验,使我们专注于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所以能显著改善我们的性情和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而这一潮流的领军人物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认为有一项练习比感恩日记更有效:给一个人写一封信,感谢他对你生活的赠予。要写好这封信需要勇气。需要不仅用语言,更要用满腔热情和真诚说谢谢。还需要讲故事,唤起对方的回忆——当我们最需要时,是他帮助我们,并且他所做的事如何感动我们。比如说:“我曾经无比沮丧。为这次考试,我非常努力,但依然失败了。你邀请我去你的乡村小屋过周末。你耐心地听我诉说,告诉我你在我这个年纪时的失败经历。你唤回我的勇气和力量,使我又充满自信。如果没有你,我可能不会重新努力。很久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那个周末对我无比重要。而且,谢谢你。”塞利格曼教授提倡更进一步:他鼓励你亲自展开这封感谢信,大声读给收信人听。你读信时一定会热泪盈眶。可这是联系彼此的泪水,滋养我们生命的泪水。
最近,我们常常在新闻播报中听到“幸福感”这一词,而这些有关对于“幸福感”的解读和报道似乎都与我们当前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看来,我们的国家确确实实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国家,因为我们都还没有察觉到说一声“谢谢”与幸福感的联系。
说真的,我一直都并不以为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有着必然关系。我在国外生活期间,认识不少没有任何“积蓄”的“穷”人,他们感觉自己很幸福;也认识不少有很多“积蓄”的“富”人,却感觉自己没有幸福感。不过,这在中国则完全不一样,有钱有积蓄的人确实感觉幸福感比较大一些,而没有钱和没有积蓄的人也确实感觉幸福感较少了一些。这并不是说你是否愿意把钱与幸福感画上等号,而是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我们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虽然如此,但是我还是相信有人会从一声“谢谢”当中,体会到那一丝的快乐感觉,而我自己也将这种快乐的感觉也纳入幸福感的范围之内。
说一声“谢谢”,你可以感觉到快乐与积极;听到一声“谢谢”,你会感到满足和热情。而快乐,积极,满足和热情这些关键词,恰恰就可以组合成为幸福感的元素。
我的一位美籍印裔朋友常爱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后来在网上也见过: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