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大问题
标签:
教育孩子成长生长儿童教育家庭生活家庭关系亲子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全方位的,既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又希望他们长大后“有出息”,于是便生出许许多多的困扰。下面选择了5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请我们的心理学家施琪嘉和教育专家孙云晓、王东华、兰海给出建议。
孩子不懂与人交往
从小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到3岁的玲玲,从来没有单独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过。刚被送进幼儿园时,居然“吓”得大病一场。后来虽然进了幼儿园,仍然不爱和小朋友玩,还曾因为争抢玩具跟小朋友打起来。玲玲妈很发愁,都说独生子女不懂与人交往,这孩子长大了怎么融入社会?
很多专家认为,孩子不懂与人交往的问题与孩子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并无逻辑关系,而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关。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家庭;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父母不能训斥,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父母还要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条件,比如与其他父母多交往,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自己家里,亲自组织他们玩游戏等。
事实上,大部分教育专家更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过程的作用。因为孩子与人“有交往”不一定能让孩子“学会交往”。孩子“学会交往”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理解他人的意思、情绪。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要无微不至,也要同时给他/她传递信息——你要做自己的事,父母不能全部包办。这样,孩子才能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感觉到情感连结,才能体会别人的情感。
这里需要提醒父母们,父母要非常慎重地看待孩子离开“习惯的照顾者”时的每一个反应。孩子离开习惯的照顾者,来到陌生的环境(比如幼儿园),产生的一种无助、焦虑、恐惧的反应,心理学上称为分离反应。很多父母和幼儿园老师都比较忽略这个反应,但这在孩子心理上却是一个大的反应。如果孩子克服不了分离导致的恐慌,可能会不愿上幼儿园,有些孩子甚至会故意伤害自己以留在父母身边。有些孩子挺过来了,但未必对以后没有影响。分离反应处理不好,会导致孩子不能与人交流、情感上冷漠等缺陷。不仅是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甚至上大学、参加工作,孩子都会有分离反应。
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的3点注意:
1、要敏感,能够觉察到孩子冷暖、想法;
2、要完全接纳,这样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3、要适宜,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
我认为,比择校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教育。父母应加强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主要是在情感上耐受焦虑、分离能力。只要父母亲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正确,上什么学校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学校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还有,一方面,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以及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这未必只能在学校完成;另一方面,需要“应试”并不等于一定要接受“应试教育”,应试技巧、规律也可以在学校之外习得。学校就是应试的场所,素质要靠家庭来抓。父母要对应试有清醒的认识——并非会应试的、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才有出息。
可以让孩子“住名校”吗?
所有父母都明白,好的老师、班主任,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们不惜代价,纷纷拥向“名校”。甚至我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一位朋友,也曾经想把当时刚满7岁的孩子送到北京一所“名校”来读书。最后,还是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坚持孙子太小、不懂得照顾自己而作罢。
幼儿园刚毕业就独立?太残酷了!7岁就住校,我坚决反对。这不是要锻炼孩子,而是要抛弃孩子,自己享快乐去......父母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分离反应,要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这就需要孩子在内心可以保存父母亲对他/她的鼓励、支持的形象。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学习、生活很好的指导,选择就近入学;没有时间管孩子或不管孩子的父母,不如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寄宿学校,由好老师来教育。
如果孩子有深刻印象“无论我发生什么事,父母亲都会支持我、帮助我”,就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找到可依附的对象。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亲离开我,是不是就要抛弃我了?我是不是就没有人可以依赖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再大,分离的时间再短,都会产生恐慌。
一般来说,孩子越小,在内心保留父母亲带来的安全感的时间越短,分离反应越强烈。他主张,即使上每周都能回家的寄宿学校,最好也是在孩子上初中以后。
我这里提醒父母们,如果小孩子住校,一定要经常去看他/她。不去看孩子,会增加孩子的无助感、孤独感,可能导致成年后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情感上冷漠等心理问题。
孩子热衷追随“主流”
孩子7~8岁以后,会渐渐将注意力从父母转移到伙伴和他人上,特别在意同伴看法,希望融入集体,希望“和别人一样”。昊天妈就发现,原来特别乖的昊天上小学三年级以后就越来越不听话了,不肯在家待着,经常和同学出去玩,还要求买新款手机和NIKE鞋,原因是很多同学有。昊天妈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跟着“坏孩子”学坏了?
父母在担心,但专家却说这“实际上是好事”。心理学调查表明,融入集体,可以帮助孩子消除孤独感、建立自信,被同伴排斥、孤立的孩子,成年后的工作热情和能力、社交等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任何变化都是正常的,孩子一直特别乖、不变化才是灾难。孩子上学后要加入新的团体,就需要与团体认同,团体中的集体话题(比如明星、漫画)自然会引起他/她的兴趣。父母要理解、接纳孩子,要处在非常关注的状态,静观事情的发展,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支持。
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应该主动帮助孩子,去了解孩子交往圈子里的规则和喜好标准,并且教他/她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比如学会理解、关心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宽容别人的错误,有本领,游戏当中有创意等。
家长不应该轻易定义哪些孩子是“坏孩子”。家长说“不要跟那些坏孩子来往”,结果孩子可能会非常好奇与“坏孩子”交往是什么结果,往往是父母越担心,孩子越容易“变坏”。其实,父母在相信孩子的同时,还应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要他/她心里建立了是非标准,就不会“变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