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月扭曲的心理

标签:
小月月心理抑郁精神病生活性情情绪杂谈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现在社会上的“审丑”已经到了一个察觉不出来的地步,自从芙蓉姐姐在北大摆出S曲线,凤姐公开征求“聪慧过人”的男士共度一生,一个名为小月月的网络角色再一次引来围观,她们到底有没有病?
世界精神卫生日刚刚过去,小月月的出现让精神心理分析这个并不主流的领域,一下火热起来。而原本倦怠的长假后的办公族们,也被这个网络红人注入了鸡血,MSN、QQ、微博上都在转载这个体重160斤,身高一米五的球状物。700万的点击量,将这场蓄意的网络营销炒得红红火火,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也有小月月这样的典型。我们请到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来给我们分析自恋、狂躁、抑郁等并不鲜见的现代病。
早期心理分析
大腿胖得把牛仔裤都磨破了的小月月在恋爱关系中可能并非理想对象,由于外部体征的原因,导致一般男性的不认同。这些外在原因,导致她发展成为让人癫狂的形象。
抑郁初显 暴风雨前的宁静
男性对她的冷漠造成了她最初的抑郁,这种冷漠表现为对她关怀的漠视和性的冷漠两方面。一般而言这种抑郁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导致女性对男性关注和性关注的丧失,显然我们月姐不是前一种;另外一种则相反,导致女孩对于感情中男方在情感和性方面的关怀更加的渴求。
后者这种心理机制和抑郁共同作用,是最初的动机。这两种动机让小月月最初对于感情产生了“无助、无望的情绪”,在这个阶段,小月月几乎丧失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生活,变得对很多事情缺乏兴趣,这让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支柱。
狂躁的开始
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
在这个情况下,小月月在其母的争取下又有了另一个“伴侣”,这个人对她而言犹如救命稻草,她对这段感情投入了非常高的期待,也就是说,在性和情感的方面,她对那个男生有非常高的期待。抑郁症初愈的人较易进入一种亢奋的情绪状态。
但这个男生让她失望了,甚至还对她的肉体冷嘲热讽,这种情况激发了她的第一次狂躁发作,她很自然地用一次可怕的发火,用不计后果的行为恐吓可怜的W,“我他妈买内裤是为了谁啊!你这个陈世美,你难道没有听过SHE的歌吗?”小月月长时间的抑郁,长时间的成就感缺乏,找到了出口,“狂躁”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障碍的开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周边人物:小W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小W也是一样。而这样的打击对小月月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她大概是从这个时候进入心理障碍期的,她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可避免地走入了焦虑的状态,变得完全没有希望,没有任何快乐。
周边人物:小月月的母亲
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很多都和家庭环境有关,小月月的母亲自己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性,在她的身上同时拥有严重的抑郁和非常强的自尊心。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小月月的母亲对她的放任,她听到小月月的发作没有那么大的反应,显然这不是第一次了,她把女儿当作包袱,很自然的她会以很敷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女儿,她甚至交代小W好好玩自己的女儿。这是小月月从焦虑变成重度抑郁的因素。
中期并发症
强制性、非正常的性接触
梦幻性行为
小月月经历了抑郁——自我否定——绝望——再次依赖——狂躁——重度抑郁的阶段。她已经认识到她自己有多悲惨了,她也知道狂躁的后果,从她内心来说是不愿意回到焦虑中的,因此一套严密的心理机制在慢慢地建立。首先是那档子事,这是最容易促成心理机制建立的因素,也是一个青春期女性会考虑的问题,建立在她的基础上,通过非正常方式满足性欲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她多次以死要挟她幻想中的男友小W出示他的体毛,甚至都折腾瘦了……这可以归结为恋物癖。
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是不出戏的舞台皇后
根据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分析,结合文中所描述的种种行为表现,小月月实际上是一种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倾向于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虚荣和以自我为中心,外表和行为常常具有诱惑力;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得很冲动,很难延迟满足自己的需要。
DSM-IV-TR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做出了如下界定:
当他或她不是众人注意的焦点时,就觉得不舒服;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性引诱或者吸引力;
表现出感情的快速改变以及表达的感情范围较窄;
一直使用外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语言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影响,但是缺乏细节;
感情表达上倾向于自我戏剧化、表演化以及过度夸奖;
容易被其他人或者周围环境所影响;
把与别人的关系想象的更亲密。
在戏剧和电影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人格障碍是普遍的,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悲剧是会带给人愉悦感的,即使是自己的悲剧也一样,这在小月月身上非常典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发泄了她的负面情绪,一顿发泄之后,她竟然“娴静地开始收拾自己的排泄物”。
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不我不我不,我要我要我要
这构成了她心理机制的最后一环——严重的偏执和敏感。她非常敏感,对于一切,尤其是对于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这会产生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倾向,会产生一些社交的障碍。在狂躁的支配下,小月月变成一个用主动行为解决敏感猜疑的人,为此她培养了自己的很多习惯,包括内裤剪洞,香蕉癖好等,她十分愿意立即分享这些习惯,她认为这会消除误解,会带来认同。
反复加强的重度抑郁
天要灭我
至此,她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心理抵抗机制,几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了。她越是抑郁,则越是狂躁,这又加强了双相障碍。她越是狂躁,便越是偏执和表演,终有一天彻底崩溃。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对于愤怒又有着不恰当的控制能力;情绪飘忽不定。当然还有刚才说的对于孤独空虚的忍无可忍,从而引发的一些自伤行为……事实上,其中涉及的心理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完全可以用“错综复杂的人格障碍”来形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所谓的“人格障碍”。
在变态心理学中,有一类人的人格特征偏离了常态。这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这样的行为投进(原创)实践之后,他们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并且会影响到自身的社会生存。这一情况甚至可能频频引发他们与社会间的冲突。心理学家将这类人归(原创)类为“人格障碍”者。
人格障碍是一种恰好介于“正凡人格”和“精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从心理治疗临床经验来看,这样的病例数目并不少。从网帖内容来看,小月月属于重度的“自我毁灭型边缘性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如何发生?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在后天因素中最重要的应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了。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假如早期缺乏家庭的关爱或经历异常关爱,很可能造成情感认知方面的缺陷。临床诊断发现,15%-20%的心理疾病患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但他们却很少主动求医。而且目前的治疗也仅能改善一时性的精神病发作以及减轻社会适应和情绪功能不良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如果可能,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但完全视之如无物,不给他丝毫的关注。”无论是小月月、凤姐还是芙蓉姐姐,她们的成长过程也许都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爱,她们只能自己爱自己,只能自己欣赏自己,只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一个世界,凤姐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是“如果我都不爱自己那谁还会来爱我呢。”
治疗的途径
该类患者需要非常系统的治疗,鉴于其一定会对治疗非常非常的抵触,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幻想别人要害她,因此镇定型的药物是不可少的;其次她需要建立一种不基于性的人际信赖,也就是说治疗者应该是女性,和她母亲相似的年龄,借助她对母亲的信赖来进行治疗;再则,她需要完全隔绝和熟识的人的交往,要切断抑郁症的传染。一些治疗精神病的物理手段可在必要时使用。心理学家探索过很多方法,但目前发现,对有类似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人际关系疗法,通过各种训练,让患者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朋友,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爱热闹,也应该负责
网络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大家对于名气的崇拜,转移到对点击率的一个崇拜,一时间什么事情的点击率高,好像这个事情就变得很重要。我们仔细考察过去几年来的情况,每次有小月月这种炫耀自己丑态的人物出现,大家对她们的说法其实是重复的,比如说这个人真恶心了,这么不要脸,怎么还有这种极品人物呢?大家不断地讲,又不停地接着看,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有某种需要,透过这种人物的典型,跟对她的这种消遣、攻击,得到了宣泄跟满足呢?这种集体意识的投射,让我们再次印证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今天的网络文化让大家喜欢扎堆、凑全,在这个扎堆的圈子里,慢慢就会有带头人,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大家自娱自乐,在虚拟世界得到某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这种虚幻的局限性愉悦,多少有一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意思。
前一篇:充满欲望的一条时尚性感之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