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才是肥胖的真凶?

(2010-09-01 22:55:00)
标签:

科技产品

生活

健康

肥胖

it

分类: 生活与休闲
什么才是肥胖的真凶?
一直以来,高糖食物、软饮料、运动饮料、碳酸饮料背负着肥胖罪魁祸首的恶名,不过近日,美国健康经济学家芬克尔斯坦将矛头直指现代科技产品,称它是新一代的肥胖因子。
 
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的出现,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游戏机,还是让人津津乐道的iPad,还有不少含有辐射物质的电子产品,甚至是形形色色的遥控数码产品,在它们使更多人沉迷于此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使人们更容易肥胖的程度,可能远远大于那些可以使人们肥胖的食品。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是个肥胖之国,而快餐食品一直被人们认定是造成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不过近日,美国健康经济学家芬克尔斯坦将矛头直指现代科技产品,称它是新一代的肥胖因子。与芬克尔斯坦持有相同观点的是美国卫生保健专栏作者祖克曼,他认为,现代科技降低了生产高卡路里食物的成本,结果就是这类食品充斥着人们的餐桌;同时,电子产品将我们的手脚束缚在了方寸之间而懒得挪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发胖才怪。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人变得越来越疏于运动,他们平均热量的摄入增加了12%。近日一份出自联邦健康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全美39%的成年人对于户外运动的热情在消减,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更是惊人:60%的美国人没有进行常规的体育锻炼,而25%的美国人甚至从不健身。AC尼尔森的调查可能能够为美国人的肥胖找出元凶:美国人平均一年有60天的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而另外60天则奉献给了玩电脑游戏——也就是,一年中的4个月,他们被电子产品诱惑得丧失了出去运动的勇气。
 
而在饮食方面,在肥胖因素的寻根过程中,那些高糖食物、软饮料、运动饮料、碳酸饮料一直以来背负着罪魁祸首的恶名,但是,美国研究中心的数据认为,这些快餐食品的热量其实仅占据美国人食物热量摄取的5.5%,只是因为它们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使得人们忽略了其余94.5%热量的摄取来源——比如超高热量的罐头食品、早餐,以及一些人们经常吃的零食——这些充斥着美国人餐桌和口袋里的食物,却一直没有被人诟病为肥胖的原因。《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9年发表了一份针对2000名以上的青少年过去5年来摄取含糖饮料与体重变化的调查,其结论为“在5年的研究期间,青少年的体重增加与含糖饮料或果汁的摄取并无关联”;另一项针对34个国家超过12.5万位学龄儿童的研究,比较了肥胖流行病学的趋势、超重和饮食选择、身体活动模式之间的关系,作者们最终得出结论为“体重超重与摄入水果、蔬菜、碳酸饮料的时间等都是不相关的”。这个结论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发表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一致:相同容量的可口可乐所含的能量其实比苹果还要低;与常见的食物相比,100毫升的可乐能量也比100克的米饭、面条、面也要低得多。
 
“青少年肥胖的流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经济学家芬克尔斯坦强调,“针对想要预防和治疗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而言,重点应着重在增加体力活动与减少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时间。”正如美国专家指出的,现在关于肥胖的原因,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于快餐食品、碳酸饮料,它们仅仅是热量的摄入过程,问题的关键是摄入之后有没有基本的运动——即热量的输出过程。
 
现在,美国家长视电脑游戏等电子产品为真正的洪水猛兽。家长普遍对如何把孩子从电视机和电脑前拉起来感到束手无策,他们也求助于专家,到底一天看多久电视、上多久网是对孩子无害的。没有哪个专家,可以以科学的数据来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而这,也是人类文明带给我们的悲哀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