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你的能量 让你的身心更和谐
标签:
能量生活幸福和谐身心心理情绪性情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一向生活得井井有条的罗琳今天晚上感到特别疲惫,她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准备好好睡一觉来给自己的身体充充电。突然,电话铃响了,头昏脑胀的她挣扎着拿起听筒......一道电流传遍她的全身,那个她朝思暮想了多日的男人邀请她一起出去!罗琳一路小跑着淋浴、更衣、化妆,出门奔向城市的另一头,整个晚上都兴奋不已。
她的能量从哪里来的呢?难道说能量仅仅是来源于身体里积累的卡路里?当然,卡路里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什么比这更具体的了。不过,罗琳可不是一台燃烧糖、脂肪或蛋白质的机器,不像发动机那样有汽油烧就够了。对她,或者对我们任何人而言,能量的吸收、转化和释放都要遵从另外的规则,而心理因素起主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常说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性欲不简单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瞬间调动起罗琳的全部能量呢?是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欲望——这似乎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理论。但是,一个乘火车长途旅行、昏昏欲睡的人,一下火车就即刻振奋起来,精神抖擞地赶着去找出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精神病学家、法国 “消除压力行动”协会的创始人艾里克·阿尔伯特认为,性的确是催生生命能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性欲不能涵盖我们所有的情绪体验,我们还有:内疚,艳羡,焦虑,焦急,惊奇,愤怒或欢乐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情绪比性欲更为重要,它们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决定了我们的精气神。可以说弗洛伊德解释了能量的生理学来源,而阿尔伯特则根据人的生活经历添加了能量的情绪来源。
研究证实,阿尔伯特的补充相当正确。时至今日,虽然我们还无法计算某种特定情绪需要“消耗多少燃料”,但是在研究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方面,我们比弗洛伊德的时代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阿尔伯特是这样解释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经由甲状腺、肾上腺、下垂体或生殖腺的作用,情绪会在人体内制造并传播神经递质与荷尔蒙,从而对某个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影响。”正是肾上腺素的反射性分泌,才使得罗琳或长途旅行者心跳加快,肌肉绷紧,瞬间调动起全身的力量。
罗琳需要释放大量的多巴胺才能开心地享受夜生活,而长途旅行者若找到出租车,他得到的可能是短暂的放松。若找不到出租车,他的不耐烦就会转化成焦虑:随着血清素水平降低,他将无法把肾上腺素激发的能量转变成有效的行动,他会急得团团转,随时准备暴跳如雷,或者垂头丧气,情绪产生一系列的波动。能量如果不被消耗掉,就会调转枪头与我们为敌。
美国兴起身心运动
今天,人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共识: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还是一个精神体。正是发现了身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美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身心运动(Mind-Body Movement)。
这场运动首先从美国的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开始,然后扩展到整个美国。这似乎是一场“革命性”的运动,一场冷静的但又不可抗拒的革命。著名的美国医学院中有10所,如旧金山郊区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正式启动了一些研究项目,我们可以称之为“整体疗法”,内容有:放松、冥想、瑜伽、针灸、太极拳等。
这些项目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医学研究;既有预防性的措施,也有治疗性的措施;另外加上外科医学和运动治疗。这些项目证明,冥想不仅对体育选手是有效的,对一位即将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来说,也同样有效:让患者向内观察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跳动,他生存的希望将会提升50%。除此之外,身心运动还关注这个患者的情感生活,他的妻子是不是经常对他说 “我爱你”!如果是,他的存活希望又增加若干个百分点。
美国的武术大师乔治·雷奥纳德说:“身心运动是人类文明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多少世纪以来,我们重视精神远胜过肉体。然而《圣经》中曾经写到,如果你忽略了灵魂与身体是一体的,那么你就忽略了上帝的杰作。日本的武术大师们用他们的方式作出回答:将大地(即身体)和天空(即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是气。古希腊人称之为普纽玛(pneuma,本意为嘘气,斯多葛派哲学用来指万物本源的、火焰般的气)。”
也许你以为这些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其实并非如此。愉悦、痛苦、疾病、痊愈、和谐、交流、关系、爱、意识、冥想、出神、超越......它们每时每刻都和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都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紧密联系着。
心情影响食欲
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们的身体状况取决于心理因素。法国营养学家雅克·弗里克认同这个说法:“在如今的生活方式下,每人每天消耗的2500大卡热量,只有30%用于身体活动。另有20%供给大脑,剩下的都用于维持生命必须的基础代谢。”相对于一个每天消耗8000大卡热量的自行车运动员,我们普通人在心理活动上消耗的热量明显高于生理活动。厌食症、贪食症或抑郁症(多吃、嗜睡,一筹莫展),都能证明这一点:精神世界的活动需要巨大的能量。
或者说身心互动也需要大量的能量,雅克·弗里克继续解释:“我们吃下去的糖分还没有被吸收,我们就感觉已经得到了能量,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预支了为大脑储存的糖。一旦身体看到或想到将有新的能量到达,储存的能量就会被释放。”还有另外的例子也能说明身心的互动:有些人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吃的不好,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吃的不好,心情也会不好。这就很难分清心理因素有多少,生理因素又有多少......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能量来自宇宙”,《健康能量》杂志的主编皮埃尔·克莱彭在他的《实用针灸辞典》中写道:“能量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震颤,所有生命现象的基础,而且只能从外部表现上被捕捉。”
针灸女专家娜佳·乌尔夫说: “人体最初的能量有5个来源: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能量、食物、空气中的氧、荷尔蒙、自然环境。通过针灸中的经络,能量分配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不同经络有不同的功能(如消化,呼吸等)。”
我们没有祖先干活多
古人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时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不断地折磨自己的身体,似乎这是成就大事业的必由之路。可是,从身心医学来看,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转,身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的,那么劳累的身体上会附着一个伟大的精神吗?古人的一些观点今天也经不起推敲,值得怀疑。
即使没有担当大任的志向,也没有刻意虐待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仍然会疲惫不堪,劳累得恢复不过来呢?我们抱怨漫长的冬天,没有阳光,工作太多,压力太大,一遍遍说着自己很累。社会学家们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确比我们的祖先们疲劳很多,尽管他们每周要苦干70多个小时,而我们的工作时间还不到他们的一半。我们的祖辈很辛劳,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社会生活也没有那么毫无节制。
而我们生活在一个注重良好表现的社会里。疲劳感在这里被忽视,那些每夜只睡5小时,似乎永不知疲倦的人则备受尊重。电脑和手机也妨碍了一些人把公事和私事分开。人们找不到一个真正休息的空间,疲劳感就是这么来的。法国社会学家大卫·勒布雷东说:“不断增长的疲劳感是我们当代人每天都要承受的加速运转和压力造成的。它最终会导致一种丧失自我的感觉。”
同疲劳作斗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换一种方式让自己疲劳:消除身体疲劳的方式莫过于让精神疲劳,反之亦然。运动过后,读一个小时的书,就可以赶走身体疲劳。这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复杂玄乎一点的要数美国印度裔医生第帕克·乔普拉的观点。
作者:李珊
出版:海天出版社 2004年
定价:29.00元
《用平静梳理一生》
作者:(美)杰丽·多斯曼/鲍勃·戴维斯
翻译:周笑非
出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年
定价:11.00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