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一定要传统 但一定要够家常的味道

标签:
餐馆生活享受饮食休闲家常餐厅美食 |
分类: 美酒与美食 |
从未有过餐饮经验的一家三兄弟,因为好吃而开了这家被定为新派北京菜的餐厅,独特的细节设计和家常的口味、服务,令这个开在胡同里的私家菜小馆在很短时间里成为北京口碑很好的食处。
老北京有一道满汉小吃,叫做炖吊子,是以大肠为主的猪内脏(猪肝除外)用炖的方法制熟,最后加辣椒油再加工而成,也有叫砂锅吊。印巷小馆里也有这道菜,不过名字改叫印巷小吊,主料是猪大肠、肺头和五花肉,加工时用的辣椒油,也换成了有辣味的花椒油。我问为什么要加五花肉,老板之一的杨健说这是为了借味。这种重现老北京传统菜肴,却又加入了自家心思的菜品,在印巷小馆的餐牌上还有不少。
人人都必点一份的“
印巷红盖”,不就是老北京传统的宫廷奶酪么?不过因为单一的蛋白色看起来太过普通,印巷厨房里端出来时,大厨在奶酪上浇了一勺自家酿制的草莓酱。“主要是点缀。爱吃甜的朋友可以和老北京奶酪混着吃,不爱吃甜的光吃奶酪也不错。我们用的是高钙奶,奶的味道比较浓,但不会太甜和腻,口感也比较Q。”杨健介绍这道很适合夏季吃的小点心,我吃起来其实有点像是南方的双皮奶,口感清新,同时又少了传统奶酪的重口味,相当不错。
干烧黄鱼,这道菜比较讲究的是,两边的汤汁收得不超过一指,只见红油不见汁,把味道都进到鱼肉里。印巷的吃口不一样的是,这道菜的荔枝味显得更浓一点。印巷小肘也有属于印巷自己的新加工,在传统的肘子肉上,加了话梅和松子,让肉的腻味减轻一点,吃完嘴里会留一点酸香味,而加在里面的松子则带来松香,还兼顾营养。”这都是我们在外面吃饭时忽然而发的灵感。因为单吃肘子肉会有点腻,加了话梅和松子就立刻发现味道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全是来自好吃的经验。”杨健所说的好吃,其实正是开餐厅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印巷也不例外。
印巷小馆是杨健和两个表弟一起开的,三兄弟都是爱吃的人,自言北京的餐厅算都吃得差不多了,开这家餐厅,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也未尝不可。但三个人完全没有独立做餐饮的经验,只有其中的一个表弟接触过这个行业,为了开这家餐厅还专门去学习了一下,所以由他来负责菜式的部分,另一个表弟负责前厅的管理和人员的培训,而作为大哥的杨健,因为本身是做室内设计的,所以餐厅的装修以及日常进货都是他在负责。餐厅,就这样摸索着开了起来。
菜不算传统的北京菜,在口味上做了不小的调整,也可以说有些私房创作的成分。我喜欢从餐厅入口处那面肥厚的棉门帘,就像去老北京人家吃饭的感觉。房间里用的宫灯、榆木八仙桌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见惯了的生活元素。一楼入口处有很大一片区域,是专门给客人等位时休息用的,还置了两台电脑给客人上网用,那一面墙壁贴满了留言便条,不明就里的人进来看到,还会以为是青年旅馆的前厅呢。最让人惊异的是楼上靠窗的那个长条吧台,很适合一个人或两个人吃饭的吧台席,最常出现的当然是在日本料理店,绝少在中餐厅里看见这样的设计,据说是因为晚上鼓楼亮灯的时候,客人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眺望窗外美景。果然是很轻松家常的氛围。
餐馆推荐:印巷小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鼓楼大街钟楼湾胡同11 号
电话:010-84050818
人均消费: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