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 VS 不完美主义

标签:
完美主义生活心理情绪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曾经参加一个有关“愤怒”的谈话节目,谈到完美主义者比较容易愤怒的话题,觉得甚有心得,故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就在这个时候主持人突然问到,“请问您自认为是完美主义者么?”。我立刻结结实实的吃了一个秤砣。看着他的一脸无辜,我给出了一个完美主义者在此时所能做出的最完美的回答,“我想我是一个不够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完美主义者自居,而且认为完美主义是我生命前进的最大动力。但是,一次在北大讲课经历让我深受震撼。看见台下坐着几百名莘莘学子,我一时兴起问到,“请问你们认为自己进步的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男孩子第一个举手,他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自卑”。我的心不知道被什么击中了,那一刻,我很难过。也许很多完美主义者都默认,放弃完美就不可能进步,但是这其中可能隐藏着另外一重意思,对他们来说,前进的动力往往是身后一把自我挑剔的匕首。
静下心来想想,这世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没有一种是依赖其弱点或者自我批判进步的和发展的(当然,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往往认为这些“低等”生物还不够智慧)。然而反观我们这些发现了“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规律的智人种灵长类动物,却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一竞争法则的精髓是发展出最具适应性的优势,而不是不停的专注于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事实上,进化史上完美的人只有两个,一个还未出生,另一个已经死去。
曾经参加一个心理工作坊,我很喜欢让大家做一种完型练习,就是给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大家把后半句补充完整。要求练习者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至少五个以上)。练习的重点是越快越好,不要太多的思考和筛选,因为这样才能有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我常用的前半句是,“如果允许自己不完美,……”。仔细观察所有的参与者,你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些踌躇着迟迟不能完成的人,往往完美主义者的嫌疑很大。你看,明明让你假设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一下,还是禁不住要虐待自己。在与完美主义的SM游戏中,我们好像得到了某种安全感的巨大满足并有“上瘾”的嫌疑,因为我们担心放弃了完美主义后的虚空,会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我们更担心没有了完美主义的鞭挞,我们只会自我沉沦。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对“如果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回答是,“我会更加堕落,想发脾气就发脾气,天天迟到,大吃大喝不再考虑体重……”。
其实,完美主义究其根源并不是对至善至美的追求,而是一种对失败的恐惧。正如不丹僧人宗萨蒋扬钦哲认波切所说,“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的不断渴求。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份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升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情况,同时又能允许最好的事情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记得一个年轻人在做上面的完型练习时惊讶的说道,“刚刚发现如果允许自己不完美,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都远非完美,学会接纳不完美就是停止和自己、和这个世界作对,这也许并不会造成外在的改变,但是这是一切深刻的爱与和解的开始,也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高贵而尊严的存在。
我开始明白,对生命来说真实远胜过完美。我更确信,当我开始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我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如何去爱,在此之前我的付出可能成为他人的枷锁。同样,如果允许自己不完美,也许有些人不会那么爱我们,但是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依然会留下。
我正在学习与完美主义Say Goodbye,因为我相信前进的动力并非源于对自己的仇恨,而是我们能偶发自内心享受生命,享受存在本身,享受每次开怀大笑,享受每次默默流泪,享受每个晴天和阴天。我也相信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勇气和毅力,坚持自己,不言放弃。要知道,在困难中坚强的理由,是看到生命仍有价值和希望。只有基于爱而不是恐惧的行动才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我决定让完美主义走开,从停止继续“虐待”这些文字开始,即便它们远非完美;我决定接纳当下的自己,即便完美主义有时还会不期而至。
我不再期待生命达到一个不再需要任何“修理”的境界,我也不再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完美的生活会如期而至”。
生命只有一次,我谢绝彩排;今天即是余生的第一天,我要放下评判,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