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理论都不能太过迷信

标签:
生活语言杂谈心理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朋友老李总是喜欢缠着人讨论楼价,不断地阐述着他那“楼价不会跌”、“买房子是最佳投资”的理论。几年来他这个话题一直保持不变。不过,这么多年来,他的“受众”群体也没有改变。因为,喜欢与他一起扯谈的人、或者认同他的观点的人,都是那些从始至终本身就相信“楼价不会跌”、“买房子是最佳投资”的人。
有朋友打算计划买房子,但是不知道该不该买,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找老李了解一下,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位朋友买房子只是为了自住,他不以为然地道:“找他?他肯定建议你买房子,这叫什么专家?”很显然,这位计划买房子的人并不认为“楼价不会跌”的理论,只是不想再继续每个月白白交租而打算买房子而已,当然也要衡量各方面的风险了。
要买房子的人并不认为老李是一位专家,大概连这位几年如一日地把“买房子”一直作为话题的老李自己也想不到吧?几年来,他那“楼价不会跌”的迷信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认为“楼价会跌”的人,甚至也没有对于那些为是否该买房子而迷茫的人起到作用。
这使我想到一个关于“语言总是扭曲地传达信息”的心理学理论。语言总是扭曲地传达信息的理论是在说明一个关于每个人“话一说就错”的观点。
假设,有一家智障的报纸同时刊登两篇意见完全相左的文章,一篇是“经济危机之下,我们应该多花钱少储蓄”,另一篇是“经济危机之下,我们应该少花钱多储蓄”——通常,前篇的作者,是看到有些人的节约实在够得上自虐,希望自己的观点被那些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别别扭扭的人们看到,然后乖乖听话,从此幸福美满;而后篇的作者,则是由于身边有太多不知道省钱的败家子,希望自己的理论能让那些从来不知风险、每月必光的人们看到,然后乖乖听话,从此幸福美满。
可结果呢?十有八九,那篇劝人花钱的文章,会被那些本身就爱花钱的人记住,然后兴高采烈地对人说:“看,花钱吧,专家说的。”而那篇劝人攒钱的文章,又会被那些本来就贼爱攒钱的人记住,然后兴高采烈的对人说:“快,攒钱吧,专家说的”。
我们通常都会看见那些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然后反过来,更加相信自己原来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话一说就错。”换句话,也就是“语言总是扭曲地传达信息”,我们在强调某种观点和理论的时候,总是期望能够“教育”和“说服”他人改变。结果呢?却往往是相反。
自古以来,各种宗教都在不懈地扩张自己的信众。但是,有多少无神论者最后信奉了宗教呢?事实上,成为某一个宗教的信众,除了家族遗传的元素之外,大部分新的信众都是本身就是信神者,至少本身在骨头里就并不反对神的存在,只是该信谁而已。宗教传播者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认同者而已。
老李几年来都自我感觉很好,不厌其烦地讨论买房子的话题,也正是认同“楼价不会跌”的认同者确实不少。但是他无法成为真正的购房“专家”,却也是因为他那始终不变的对于“楼价不会跌”的“迷信”。也许,他如果能够客观一点,至少也从楼价也有跌的可能性去解读买房子的话题的话,他大概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了。
就好比如今的家长,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家庭来说,家长们不例外地只有两种,一种是控制性的家长,一种是放纵性的家长。当然,由于性格和环境使然,有些孩子是需要更多的尊重和自由的,而有些孩子却是需要更多的限制和约束的。但家长呢?更多的是习惯了控制的更控制,习惯了放纵的更放纵。
明白了谁家的理论都不能太过迷信。再完善的观点,都有它的盲点和误区。顺其自然,可能才是这世间最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