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吻吻”与《阿凡达》

标签:
阿凡达蒋吻吻社会文化杂谈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最近台湾网络上流行一段视频:在“世界八大遗迹”之一的秘鲁马丘比丘,一名认定祖先是秘鲁人的台湾男性游客,拿出准备好的纸钱,在遗迹上烧了起来。男子把视频上传Youtube,没想到一年之后,它忽然在网上热传起来。
台湾网民纷纷痛骂该男子,认为他丢光了台湾人的脸,发誓要把他“人肉”出来。此人连忙将所有网上账号全部删除,但一切都已经太晚。台湾媒体当然没放过这个新闻,不管是电视还是平面,大部分都用了“台湾之耻”的标题。
这让我马上想到了那个“吻瘫”美国机场的中国博士留学生“蒋吻吻”。这位擅自进入禁区、导致机场关闭6 个小时、花费警方大量人力和时间搜查的男子,在被证实是中国人之后,中国网络也开始热闹起来,不少网民批评甚至痛骂他丢了中国人的脸。
2007 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由于美国一小报的专栏作者率先断言凶手是中国人,事件很快被中国媒体转载。其实当时警方尚无定论,只是有目击者说,枪手是一名亚裔。
单凭中文网站和媒体未经核实的转载内容,中国网民和网上评论员开始发表评论,大声叫好的、对中国人素质痛心疾首的、担忧中国人形象受影响的都有,但对于死去生命的痛惜却少之又少。
在这方面,台湾网民和大陆网民相当接近:从一个同胞的行为,马上联想到的群体形象是否会受影响;都没有摆脱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个别人的行为,绝不代表他所属的国家或民族。
或许两岸民众从小接受的教育,至少有一点相同,那就是集体荣誉感。读书时被告之,成绩不好,拖累的是整个班级或学校;出了国门如果表现不好,就会给国人丢面子。
不管是之前的枪击案,还是这次的吻瘫机场,美国人关心的不是某个民族的缺点,而是事件暴露出来的漏洞。这不仅仅是因为思维习惯—他们看问题首先看到的是对和错,特别是找出错在哪里;另外,美国社会也有共识:针对种族、民族、国家的讨论,都有歧视的嫌疑。
当然,在一个意识不到歧视,或者刻意歧视的地方,肤色、种族和国籍一定会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不过和台湾网民比较,大陆网民在另一方面更敏感。有网民发现,《阿凡达》里的反派人物居然用上了中国龙,由此认定导演摆明了要和中国过不去。
在好莱坞电影中,一看到貌似和中国有关的东西,就马上进行联想,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条件反射。就像看了《2012》,媒体的标题变成“中国拯救世界”。不管是“辱华”还是赞扬中国,只有那些过于自大或过于自卑的人,才会动不动就受到外界刺激。
对其他人来说,关心事物的本质还来不及呢?事物的本质才是唯一值得讨论的事情,其它与本质无关痛痒的事情只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谈而已。而《阿凡达》的本质就是剧情与其拍摄的手段和过程,至于“蒋吻吻”事件的本质则只是他个人的质素问题以及闯安检所涉及的安检漏洞等等。两件事都与“民族”和“国家”都无任何本质的关系。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民族”和“国家”的层次讨论这两件事,只能够说这暴露了一些人的过于自大或者过于自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