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吗?

标签:
生活人格情绪心理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心理专家李子勋曾经这样说过:“对他人的错误攻击,深层语言是‘我不像你’,真的动机是要平息阴影给自己带来的道德恐慌。”李老师的这段话都让我们受益颇多。
首先,我想到自己及身边的朋友,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一些让我们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消息,比如我们看到内心变态的人虐待儿童,看到儿童身上被虐待的痕迹我们会去攻击那个变态的人,难道我们对他的错误的攻击,深层的言语也是“我不像你”吗?真的动机是要平息阴影给自己带来的道德恐慌吗?我不觉得我的人格中有这样的阴影。我想是不是“他人的错误”不包括这些变态人的错误行为呢?还有就是如果我们的动机不是平息阴影给自己带来的道德恐慌,那么我们攻击他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情绪呢?
其次,我们有时候看到电视上一些评论员也会经常攻击某明星,比如今年小沈阳的走红,很多人都说他,说他“不男不女”“娘娘腔”“变态”“垃圾”,导向不健康,降低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他们为什么会攻击,攻击之前肯定产生了强烈的不好的情绪,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因为嫉妒吗?有深层次的原因吗?还有,弗洛伊德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个人欲望的集合体,荣格又说人格阴影,难道人性最深层处就没有那些善的东西吗?比如母亲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看到别人可怜而充满同情,这些是人性最底层的东西吗?
李子勋老师认为:“有时,对风化与伦理方面的贬抑是有想与之划清界限的心理动机的。对小沈阳之流的批评可能是他们的艺术风格破坏了一些人内心热爱的艺术形式,让内心有不悦感。不是嫉妒,也不是愤怒,只是不适应与牢骚而已。想想很多先锐的艺术形式最初都会受到传统审美情趣的攻击,如爵士、摇滚、印象派、朦胧诗等,批评这些东西往往意味着我们想表达内心的纯正。不过,往往反应很强烈的人,也是这些艺术形式最后的追随者。”
万物是否有自信,性格是否真的存在,人性是善是恶都只是一些解释系统,弗洛伊德也好,荣格也罢,他们提及的理论只是在描述一种存在,这些理论只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心理或心灵存在的工具而已。佛教里有种解释,说这些都是船,帮助我们到达彼岸,一旦我们内心感受到那种存在性,船就没有用了,不能背着船生活。
科学也是一种达及真理的工具,人们不能把科学的理论当真理来崇拜。人本无善恶,是因为有了善恶的说法,就显现出善恶。人格也一样,因为有了人格的分类理论,我们才看到人的行为是具有特征性的,其实这些理论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多少,反倒限制了我们灵动的感知觉。
其实,我们对于别人的攻击提出质疑的时候,这种提问的方式显示出一个人的执著。如果我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认定的背后都存在着大量的例外,就不会再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苦恼了。因为他说的时候那个情景存在,你看的时候那情景不同,很多说法是很难去分析与评述的。唯一的是看能否激发我们的感悟,我们感悟到什么就是什么,至于人或书上究竟如何在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