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与固执

标签:
执着固执心理情绪生活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有一位朋友,自从手机有了短信这东西之后就一直不肯采用通话这种方式,无论你有什么急事找他,他都会匆匆表示以短信联系,然后挂断电话。当然,即使他有急事找你还是依然发短信给你,总之与他通过电话里交谈这种方式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人明白他为何坚持只使用短信的原因,认识他的人都只有认定他这辈子大概是与电话“无缘”之固。他这种坚持以短信方式与他人联系的心理模式,是执着还是固执呢?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固执,是执迷于没有前途的事物,是执迷不悟;执着,是执着于有前途的事物,是锲而不舍。”
这句话是有科学根据的。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固执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玲认为,“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换句话说,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固执的心理。
什么是认知失调呢?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遇见过一些被公认为固执的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别人的意见,他们从来听不进去,他们要么不停反驳他人,要么干脆不理不睬。这些人大多数是在生活、职业上失败的人。他们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缺乏民主作风,一意孤行,在挫折上很容易退缩逃离。举个例子,一位固执的男士,本来有一份很体面的政府工作,由于和上司无法沟通,又被上司耍小手段,于是一气之下辞职。然后,他想自己从事做鞋生意,但不听家人的建议,坚持自己一人独立完成,最后由于鞋款旧式、生产效率低,而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接着数年他待业在家,皈依佛门,每晚三更半夜念经,妻子劝告他不要逆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影响他人作息。他认为妻子愚昧无知,不懂佛教真理。最后,夫妻感情破裂。
像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固执的人,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挫败的经历和内心期盼的结果相反之际,无法调适自己,产生认知失调,于是越发变得偏激和狭隘。上述这位男士在很多人眼中,步入佛教之门,并非因为懂得佛学真理,而是采取了极端的逃避方式,虽然他平息了内心的冲突,但一旦与人再次交往起来却重蹈覆辙原来的痛苦局面。所以,他的“平息”只是假象。
我认识的人当中也有一位女孩,虽然出生贫苦,但天资还算可以,她勤奋好学,深懂穿衣打扮,但总爱上精神上或肉体上虐待她的男人。然后她很容易陷入痛苦的情绪里,好胜心和自卑心理的冲突,使她产生认知失调,于是她越发固执地继续投入感情。尽管她恨他们,尽管身旁朋友不停地劝告,但她总有理由认为:“那些男人是爱我的。”这样的心理导致了一而再三的感情败局。我担心她会否日后放弃真爱,选择独身。如果那样的话,她的独身并非因为懂得爱和自由的真理,而是采取了极端的逃避的方式。这样的独身,是终身受困于痛苦的情绪之中的,非自由的,假象的心理平息。
其实,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有过固执的时候,而在另外的某些方面都表现过不固执。这也许与遗传基因、出生的家庭背景、童年教育、经历有关。
那么,如何调适固执的心理呢?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同时,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总而言之,不要混淆固执与执着。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固执的;为了理想锲而不舍,没有损人利己,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