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剩女”,做一个自在的单身女性

标签:
女人剩女生活文化单身自由情感 |
分类: 时尚与女性 |
网络文化制造了不少钵有创意的词汇,其实所谓“创意”难免与传统的中国汉字文化有点“背道而驰”,因此网络文化的词汇其实并不是很“雅”,但它还是被常常被报纸杂志引用,因此这种网络上的文字也不仅仅限于网上的流行,也在传统的常规媒体上逐渐流行起来,但是有些网络词汇我并不是认同,而其中“剩女”这个的称号则是我并不认同的词汇之一,我虽然也偶有采用这个词汇,但大概只是想能够更好地迎合网友们的口味,但是我觉得它在主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其一,它充满了性别的歧视。为什么没有“剩男”而偏偏只是“剩女”?当然,我必须承认这个现象是有其社会价值依据的。但我常常怀疑,当初想到这个形容词的人,是不是一个生活成就很低、充满了愤懑怨怼情绪的大男子主义者?
其二,它充满了否定性的污蔑。既然剩下了,就表示不会再被选择了。而且即便再被选择了,也不是第一优先的考虑,而是不得不然的将就。
其三,它渲染着悲观的氛围。好吧!这一波我被剩下了,那已见年龄劣势的我,还拼得过下一波更为惨烈的竞争吗?
其四,它含有不怀好意或自甘下风的贬抑。“剩下”,意味着在挑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东西或商品。因此,它代表了爱情的发生不是两性对等的选择,而是女性在待价而沽中,被动地被挑选和被青睐。
因此,这个词汇我只会在网上虚拟环境下采用,但在实际在生活里的人际交往中则拒绝用“剩女”来形容年过30、仍然在等待美好爱情的女子。
不过,在人际交往中我却经常听到不少人称呼未婚大龄的女性为“剩女”,当然也听过不少大龄女性自称“剩女”。
那么,如果你真的已年过30,也真的还没遇到值得你付出真情、值得固定下来的爱情伴侣,那你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首先,你一定要把“剩女”的标签,狠狠地从脑门上和心版上撕掉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被引用的概念:“标签理论”(Labelling theory)。这个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常常和所贴上的标签有关。
“标签”,就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而这些标签常常是被那些有意义的他人——例如父母、老师、同辈团体所贴上的。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有意义的标签,他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的描述。在我这么多年从事和女性心理有关的工作中,就发现女人的心理和行为尤其把这个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可怕的是,我们脑门上所贴的这些标签,还绝大部分是自己给硬贴上去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在自己的脑门上(其实更多的是在心理上)贴上了“剩女”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去做出符合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心理和情绪上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是个不值得人疼爱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没有男人缘,没有竞争力,会日渐枯萎,会孤苦终老,会郁郁以终等等。并且还会在这些不正确心理的主导下,表现出先发制人的孤傲、尖锐、不合群、不享受生活等等刺猬一般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另一种极端的自我放弃,过着过度喧嚣而繁华的生活。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请你立刻把脑门上贴着的“剩女”标签狠狠地撕掉,重新换上“我单身,但是很自在”的标签,然后再开始下一个步骤。
不要以为大龄女性就是“剩”下来的女人,很多所谓“剩女”其实比早婚的女人更加可爱、可贵、更有知性味、更有女人味、甚至更有生活品位、更会打扮和更性感。所以,何不摘下“剩”的阴影,做一个更享受生活和更快乐的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