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揭迷还是恶作剧?

标签:
生活杂谈恶作剧揭迷心理情绪风声电影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小时候,我最怕别人讲述一部我未曾看过的电影的结局或者揭秘其中的谜团,因为总是觉得怀着已经知道结果的心情去看电影,似乎实在不过瘾。但是也有例外,一位小朋友曾经郑重其事地告诉了我一部电影的结局,但当我看完那不电影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小朋友玩了一个“恶作剧”,出乎意料之外的电影结局反而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我甚至有些“感谢”那位小朋友的恶作剧。
《风声》上映没几天,一位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将MSN 的签名改为“周迅是老鬼”。问他为何起这个名字,他答道:你看完就明白了。我果然去看,未至一半,已恨不得请来“六爷”给他针灸。若将悬疑片《风声》视为一张谜面,他MSN 名正是谜底—悬疑片的快感正基于观众观影过程中苦思谜底,影片结束揭开“出人意料的”谜底时恍然大悟的心情—我那位朋友一锤定音地将这部电影毁了。
恶作剧指可以从被作弄者的困扰、苦恼或愤怒中获得乐趣的行为,同时它应是一个骗局,也就是说在最终,被作弄者会明白事情并非如恶作剧者所言,从而原谅后者,甚至破涕而乐。若我那个蠢货朋友的MSN 签名是“王志文是老鬼”的话,他这个恶作剧就会高级很多。对观影者来说,他这个用以误导的签名也成为悬疑的一部分。愚人节里这种恶作剧最常见,譬如你最好的朋友对你说他其实喜欢男人,并且爱上了你,在你尴尬不已时说哈哈骗你的;但假若这个恶作剧激起了你内心深处某股莫名的激情,你痛定思痛地发现自己其实喜欢男人,并且爱上了你最好的朋友的话—“周迅是老鬼”的故事得以再次发生。
恶作剧之外,我那位朋友的同行还会闪现在其它场合里。最常见是饭局里的猜谜游戏,出题者话音未落便有人急不可耐地插嘴说:“这个我以前听过,答案是……”“以前听过”这个事毫无价值,说出谜底更无法证明插嘴者具备猜出谜底的智慧,除了丢人败兴,插嘴者一无所获。
总有人在为了印证自己的傻而不懈努力着,他们永远搞不懂多数谜团不是为了谜底,而是为了解谜而得以存在,譬如“所有偶数皆为两个素数之和”这样给出谜底的数学猜想,如何证明才是其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