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CBD还是大北窑?

标签:
生活杂谈文化社会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前一段日子,看到有关北京扩建CBD的新闻,我对于这类“面子工程式”的项目,一直都不感兴趣,新闻稿中还出现声称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低碳城镇的“豪言壮语”。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低碳城镇”和“CBD”这两个常常听到的名词。
首先,“低碳城镇”似乎不大可能,而所谓“世界第一”更只是一个幻想而已,不要说北京CBD哪年哪月才将完成扩建,那时候世界上当然绝对不只北京才有低碳城镇,更何况低碳城镇的首要元素就是低密度,无论是人口密度还是汽车流量,至于建筑和环境的环保元素只是辅助而已,然而就凭低密度这一点就与CBD扩建的初衷完全不符。
CBD这个词让人听起来也有点可笑,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首都要打造的一个“宏伟目标”,而采用一个英文词汇更加让人莫名其妙。
对于一个真正在北京CBD区域生活工作的人来说,我和我周围的朋友所理解的CBD从来不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域)的意思,而是更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那样,就是一个China Beijing Dabeiyao (中国北京大北窑)罢了。说高尚嘛,也不是不高尚,但是除非你能在国贸吃,国贸睡,你就能在这个圈里窝一辈子不用出去。否则的话,你就得每天突破重围地冲进这个商圈里来,再冲出去。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公交车站挤满了排大队的人,黑压压的一片。周末的时候,三环主路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一出公司门,就会看到无数车停在马路上,闪着灯、按着喇叭,焦躁地等着从这里一点一点地蹭出去。
其实,我倒是认为CBD并不需要急于扩建,反而是急于要扩建的是CBD圈内的道路。因为,进入CBD你就会被拥堵闹得晕头转向,并不是因为它像“迷宫”而让你晕,而是它离“迷宫”太遥远了,整个CBD就那几条街,少得可怜,迷路绝对不可能,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路让你“迷”,晕恰恰是因为路太少。而北京拥有汽车的人则越来越多,在CBD办公的人,可怕的是大概连做前台的小MM都已经是有车族了,车越来越多,道路更显狭小,这样的CBD不要也罢!
有一位朋友刚到北京出差,客户说要过了建外Soho 再往南走不远就是,朋友依嘱前行,走过建外Soho不到十米就怀疑自己走错路,因为前方一望无际是一片棚户区,通惠河散发着臭味,不远处是一个形迹可疑的工地。朋友赶紧打电话问路,结果他过了那片郊区再往前走终于找到了要去的。他十分惊讶地对我惊叹想不到高楼大厦十米外就是贫民区,这也算是北京的一大特点了。这也许是CBD要扩建的原因吧?但是如果将贫民区拆除改建成为CBD的高楼大厦之后,我想贫民区并不一定消失(因为它会搬移到其它地方),反而增加了CBD的拥挤,因为矮小狭窄的贫民住宅换了高楼只会增加了人口密度,而贫民换了小资的白领也自然增添了汽车的流量。
我有一个朋友单位从西城搬到了建外Soho
,经常跟我抱怨说,CBD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无论一天里什么时间朝窗口外望去,都是一个堵。但也同样是这位朋友,有一次跟我说,夏天有一场大暴雨,下午四点天就全黑了,他朝窗外一望,发现对面楼里的灯光少得可怜,有的楼甚至可以连续两层都是黑的,可见写字楼的空置率是多高。媒体曾报道,北京CBD的写字楼空置率甚至高达三成。还说CBD的租金锐减了39%(华夏时报数据),可是依然很多店铺都挂着大锁,这说明并不是没有地方做生意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CBD又要东扩的消息传来,真是让人费解。我不是专家学者,但是作为一个真正在CBD生活工作的普通老百姓,我的问题是,CBD东扩真的有必要吗?
国贸桥下的确是每天都堵得人闹心,但那不是因为CBD公司爆满的缘故。而是因为北京这个城市的规划有着严重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城市规划,是一环套一环,大马路,高架桥,全封闭的住宅区,街道越来越宽,城市是为开车的人而不是为人走路设计的。有钱人都住城里,把穷人都往城外撵,所以早高峰大家一起往城里涌,晚高峰,再往城外冲,那能不堵吗?CBD东扩以后,把老百姓再从四环外直接轰到通州去,然后大家再每天向新的CBD进军,不久之后,就会有新的北京大堵点出现。这么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我看早晚要把大家都轰到河北去。
一方面是空置的写字楼,写字楼的租金一降再降,一方面是上下班都堵得人人怨声载道,在这样矛盾的现象下,得出的结论却是,写字楼不够用,要盖更多的楼,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所以要把CBD东扩。这个逻辑,说得过去吗?
增加就业机会的愿景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关键在于CBD东扩,到底是不是问题的答案?就业率的减少,到底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更大的CBD?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人们总是说北京太挤了,就业机会太少了,但实际上,曾经有学者估算过,北京这个地方,它创造的就业机会,所能容纳的人口,其实是现在的九倍。
而这秘诀就在于城市规划。比如说,在香港,它的城市规划,城市道路网络之间,适合居民行走,交通方便,城市里的小区和小区之间,不是封闭式的,每个居民楼下都有商铺,街道本身就可以产生很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城市规划下,香港每平方公里可以养活6000多人,但是北京的每平方公里却只能养活937人(2005年数据),这是为什么?因为土地资源都修了大马路,每个封闭的小区只能创造出极为有限的就业机会,人们不再在街上行走,也就减少了互通有无,购买消费的行为。曼哈顿人在意识到他们的城市规划有问题之后,已经拆除了原来的道路网络,重新开始构架他们适于人行走的城市。我们呢?
“面子工程”并非完全是负面的,至少如果真是要实现了,市民老百姓的面子上也一样有光。问题是很多“面子工程”只是言语上够面子而已,就好比“CBD”这个英文词一样,嘴里叼上几个英文单词,也有点有“博学”的味道。这让我想起来几年前,到北京八大处玩,看到石景山区为建立“CRD”(Central
Recreation
District中央娱乐休憩区域)的宣传,以为这个一直靠“首钢”存活的北京郊区会变为一个美丽的休憩区。几年过后,石景山依然没有变,至今连像样点的便利店都很少见,电影院直到去年还只是在古城的一间破旧的电影院,今年总算是多了一间在万达广场的新颖电影院,而万达广场也是至今在石景山区内唯一像样的大型商场。那么多年来,区内的人要看电影都要移步到旁边的海淀区去,至于想要逛大型商场就非要到北京城内去了。所谓CRD,何谈所谓娱乐休憩?唯一休憩大概就是到处可见的桑拿按摩,还不如说是MRD(Men
Recreation
District男人休憩区域)。不过,让人可笑的并不是“中央娱乐休憩区域”没有实现,而依然是那个不伦不类类似“CBD”的英文词汇“CRD”。
建设一座城市不是做大饼,啃几口发现问题后,就另外再去做一张。但是让人更加担心的是,我们往往根本就不会发现问题,就好比CBD这个古怪的英文词被中国人采用了N年,现在依然乐此不疲地被采用。
我自小就是在大北窑长大的,对于大北窑这个名字更加有亲切感,因此对于CBD这个英文词更加不适应。因此,我也宁肯相信赵本山小品中对于CBD的解读才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