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山 体验法式乡村悠然小镇生活

标签:
旅游游览旅行度假欧洲法国旅游信息比利牛斯山法国小镇法国乡村 |
分类: 旅游与文化 |
与中国城市大多起源于河边不同,欧洲许多城市的基座都以某座可攻可守的城堡为原型。由此可见中世纪的欧洲战事频繁,军事重要性远大于民生。
作为比利牛斯门户,卡尔卡松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城堡的设计者为了保证自己作品的固若金汤,竟在厚重城墙外又修建了另一道城墙。遥想当年,当敌人攻克第一道城门之后,那短暂兴奋还来不及享受就马上被无边的恐惧浇灭,因为在他们眼前出现的并不是束手就缚的妇孺,而是第二道城墙上闪烁着寒光的冷箭。
由于设计精妙,城堡建成之后竟从未被攻破。而最接近破城成功的一次是公元8世纪时查理大帝的那次围城行动。查理大帝也被二重门的强大威力震慑,不得不采取围而不攻的下策。这一围就整整5年,失去外来接济的城堡储备眼看就要坐吃山空,只剩下一袋麦子和一头猪。此时一位叫做卡尔卡斯的贵妇人挺身而出,她把麦子全都塞进猪仔嘴里,然后再把猪仔从城墙上扔下去,猪仔落地后摔破肚皮,那满腹小麦让查理大帝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我围了5年,可城里的猪吃的比我的兵都饱——心理防线全盘崩溃,马上命令手下鸣金收兵。
在城堡兵民的欢呼声中卡尔卡斯夫人走上城头敲钟庆祝,撤退途中的查理大帝听到钟响忙问手下谁在敲钟,手下回答卡尔卡斯,不知刚好风动还是心动,心神不定的查理错听成卡尔卡松,这也为城堡名称的来历写下一段颇具传奇性的注脚。
现在的卡尔卡松自然不会忘记想出妙计退敌的女英雄,当我在城内游走时,经常能与她不期而遇。或者是城墙上的浮雕,或者是水龙头上的装饰,又或者被印在菜单封面招揽游客,显然小城居民已心甘情愿让她做起代言。
晚上入住的酒店名叫Hotel de la Cité,由过去宫廷建筑改建而成。虽然外表看上去不太显眼,但内饰金碧辉煌,自有一派皇家风范。我的窗台与城墙只一臂之隔,可以看到近处的箭楼依旧苍然挺立,好像保护城堡安全是它的终身使命。而城外风景却与城楼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远方那密布的房舍仿佛戴着红帽子的小矮人,在夕阳余晖中跳起舞来。
乡村小镇 悠然法式生活
比利牛斯山区最著名的要数酒庄了。Hospitalet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家。这里不仅经营红酒生意,同时还有一间餐馆和一家酒店。酒店的最大特色是房间名称并不以阿拉伯数字标识,而全都与红酒有关。品酒是参观酒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里也不例外。Hospitalet酒庄在红酒中加入滋味醇厚的黑浆果,这不仅让酒色变得浓暗,同时还能品尝出许多水果滋味,比如蓝莓、核桃、无花果等,极具创造性地延伸了当地红酒的味觉系统。
当汽车在比利牛斯山间驰骋时,经常会顺着山路直接拐进某个地图上并未标注的村庄。法国乡村的建筑风格与城里差别不大,木质或者石质的老建筑看上去都是一大把年纪,而其间最大差别在于村里基本看不到人,如同被废弃很久。突然看到一个小教堂前几个老人正在闲聊着天气或者儿女,一瞬间,我们与他们全都微笑着挥手致意,的确,这对彼此都是惊喜。
在比利牛斯山间有一个叫做“姑姑娘”(Cucugnan)的小村,村子最醒目的标志是一架高居山顶的风车。爬到山顶,看到风车旁有一间面包房,房门开着,自然光把里面照得十分亮堂,而主人正在屋外的阴影中乘凉。主人介绍,这架风车仍旧发挥实际效能,每周工作三次,利用风能带动下面的磨盘转动。他在解释这一带山风剧烈时用到一个形象比喻,你看,村子正好位于两山之间,而两侧壁垒的山峦如同河岸,风也像洪水一样从比利牛斯山巅一路咆哮而至地中海。
离开小镇后,我们驱车来到当晚下榻的圣博努阿花园度假村(Les Jardins de Saint Benoit)。老板曾是成功的证券经理人,落叶归根后在家乡开办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度假村。几十幢独立别墅内外兼修,有的甚至拥有私人泳池,奢华程度可见一斑。难怪许多法国家庭一到周末就全家开着旅行车来这里度假,把这里看作逃离都市生活享受乡村静谧的不二选择。
晚餐选在大堂外的露天餐吧。度假村海拔比周边乡村略高一筹,因而拥有极佳的全景视野。夕阳西下,一边是华灯初上的村庄美景,一边是红酒牛排的法式美味,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比利牛斯山区Hospitalet酒庄内生产的白葡萄酒。
在小村“姑姑娘”的一家小店门口,我们发现了这个类似日冕的装置。
古城与修道院 进入中世纪的密码
车行向南,已经抵达比利牛斯核心山脉。此地距离法、西两国交界的袖珍小国安道尔已不到2小时车程。以为眼前风景在满目绿色之余不会再有更多惊喜,可一座古城的出现如同一位遗世独立的山居老人,为比利牛斯加入了几分复古魅力。
古城名叫孔弗朗(Villefranche de Conflent),而当地人更愿意叫她自由城。此地曾经是加泰罗尼亚人地盘,后来法国、西班牙划界时把古城划入法国境内,直到现在,城里居民仍讲自己语言,并且不认为自己是法国人。
认识玛利亚老人是在小城的一所画廊。当她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后,竟把画廊店门关闭,并免费给我们当起导游。她的兴奋是有原因的。原来玛利亚老人是个中国通,曾到过中国七八次,或者学习汉语,或者到某个寺庙清修。她信佛,这从她肩袋上的六字箴言可见一斑。虽然她到现在还无法熟练掌握汉语中的四声,但谁说五音不全的人不能唱歌?
玛利亚老人介绍小城历史时提到一个名叫沃邦的军事建筑师。沃邦为了防止敌人占据城外高地攻城,特意在城耳位置修建了一系列军事工程,虽然后来这些设施并未被使用,但这一贡献与沃邦的其他14处军事建筑遗址一起被联合国评选为人类文化遗产。
小城主路边有两条水渠,可以将上城河水引到下城,即使盛夏时节也能感受到一股泉水般的清凉。古城内还有许多售卖当地工艺品的店铺。如果你经常在欧洲旅行,会发现欧洲纪念品商店售卖的纪念品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冰箱贴、明信片等。但这里却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是蜡画,另一个是提线女巫。用玛利亚老人的说法,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玛利亚熟门熟路地带我寻访当地手工艺人。正在制作蜡画的是位女师傅,她的工具只是一把熨斗,先把五颜六色的蜡条在熨斗上烫化,再用熨斗的尖头和锋利边缘在一张光纸上呈现出树林、日落等颇具比利牛斯风情的形象。这样一幅画售价不菲,但仍旧顾客盈门。
随后我们来到一家专门制作提线女巫的小店。在当地有个关于女巫的传说。本来女巫们都住在森林深处,可一到冬天无所事事,于是纷纷跑到城里以吓唬小孩为乐。当地人认为只要在自家门框上挂上提线女巫,真女巫一看已有同伴入住,就不会来抢生意了。提线女巫制作工坊内也只有一个金发法国老太太正在工作,她把一块黑布剪成圆形,在中间再挖一个同心圆,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巫帽。见她用线把帽子缝在女巫尖尖的脑袋上,也就完成了制作提线女巫的最后一道工序。看到工作室内挂满各式各样的提线女巫,不知当真正女巫拜访她家时会有什么感受。
海边小镇高丽乌尔是著名野兽派的诞生地。
古城的好客是远近闻名的,比如我们吃饭的小馆子,本来只做西餐,但当主厨知道客人来自中国后,竟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中国菜谱。虽然馒头做得像面包,红烧肉又多放了两勺糖,但这份情谊却让远道而来的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法式温暖。
除了自由城,比利牛斯山间还有许多散落的修道院,像群星一样勾勒出一张中世纪的信仰地图。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间叫做丰弗鲁瓦德修道院(Abbaye de Fontfroide)。从公元11世纪,这里就成为熙笃会的隐修场所,后来由于从此走出的两位教士荣升为教皇使节,让修道院跟着一飞冲天,不仅汇聚四方财源,也被慕名而来的修行者填塞得近乎饱和。时至今日,虽然隐修会早已人去楼空,但留下的建筑财富仍让许多崇尚艺术与自然的游客趋之若鹜。因为修道院规模宏大,拥有许多结构精巧且纵深不知所终的回廊,是罗马时代势力延伸到大西洋的又一佐证。
高丽乌尔 画家眼中的阳光味道
随着山路由一个接一个的“胳膊肘弯”变得愈发笔直、平坦、开阔,在比利牛斯山间的旅程也渐入尾声。此行终点是一个叫做高丽乌尔(Collioure)的海边小镇,它还有另一个更加响亮的名称——野兽派的诞生地。
所谓野兽派是指使用浓烈色彩表现主观印象的创作流派,仿佛颜料不经过画笔晕染而是直接被挤上画布。野兽派的说法出自一位绘画评论家,当时他正在法国某间沙龙看展览,他发现一件15世纪的儿童雕塑被摆在画风全都以色彩浓烈为特色的画作之中,他不禁惊呼:小孩被关在野兽笼中!野兽派也因此得名。野兽派鼎盛于上世纪初,而高丽乌尔能够有幸成为这一流派的发源地,并不是因为巧合,而是这里的地中海滨实在太过鲜艳。借用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的说法,这里根本不需要寻找色彩,只要打开窗户,就会被颜色灼伤!抵达高丽乌尔时已近黄昏。日光为远近景物罩上一层金边,还挂上一条长长的阴影。港口中停泊着许多白色游艇,它们的主人都消失在岸边密布的咖啡馆、餐厅和酒吧之中。看到一条绿色小艇在近海区域内快速移动,掀起的涟漪上像闪着一层碎银子。艇身上是几个健壮的法国青年,应该是在为某次划艇比赛做准备。
法国当代绘画艺术家莫奈故居繁花似锦。
马蒂斯们早已成名成家,他们的画作也从高丽乌尔的画家之路搬到世界各大美术馆的新家。而在地中海滨仍有许多画家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这块充满色彩的芬芳土地。是在此次旅行的最后两天,我们住在一间叫做Hotel du Golfe的酒店,在与老板聊天时知道她原来还是一位画家并拥有一家葡萄酒庄园。显然她的创作不是为了到巴黎的沙龙展出,而只是修身养性的自娱自乐,这应该是最地道纯正的乡村法式生活吧,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