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情的人也是不自信的人

标签:
绝情自信心理情绪生活成长文化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一直在思考“绝情”这个中文词汇,英文称之为“break off relationships”。
汉典上这样解释“绝情”:“不念情谊,不讲人情。”
英文字典上这样解释“lacking in feeling or pity or warmth,devoid of courage or enthusiasm。”
单就语言表达就可以看得出中西方对待“绝情”的观念差异。中国人强调双方之“情”,西方人则强调双方之“关系”。中国人更注重绝情时外界对此的理解——“不念、不讲”情谊或人情,而西方人更注重绝情时个人内在的心理——“缺乏”同情、温暖、勇气以及热情。
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人际关系有两个基本维度,那就是“亲疏”与“尊卑”。当双方情感上的“亲疏”表现为对等,他们地位上的“尊卑”表现为互补,这意味着双方关系和谐;当双方情感上的“亲疏”表现为对立,他们地位上的“尊卑”表现为对等,这意味着双方关系紧张。由此可见,“绝情”是“亲疏”时的对立,双方关系由于得不到互补的尊卑而毅然断绝。
一个博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永远把自己的尊严排在人生的首位,不允许它向爱情低头。抱定了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下去的借口,孤独的在街头行走。是的,就象一匹孤傲的森林狼,可以爱你,爱的真心真意,爱的轰轰烈烈,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放弃,放弃的彻彻底底。绝情绝义只是为了不伤害到自己,绝情的背后是一道道深情过后的疤痕,而这些却是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别人永远看到的伤痕。踏着骄傲的步履,抬着自信的头颅,走在高楼林立的街头,满街的霓虹将夜照亮,我就是这城市里那匹特立独行的孤狼。冷漠的眼神,泛起的笑,凝视着远方,低头独自舔着自己的伤。”
我看完后不禁深有感触,绝情的人并非“冷血”, 他们当初轰轰烈烈真心实意的付出是如此“深情”,容不下半点“摈弃”,不然这将打击了他们的尊严,并激发他们对对方的轻蔑。所以,当一个人绝情,其实是当他们对尊严的渴求在关系中失衡时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用“断绝”一切来往来证明曾经的付出是如此珍贵,证明曾经的自己是如此有尊严。
克拉克与米尔斯认为,人际关系可分为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两种:交换关系注重礼尚往来,平衡与对等;共享关系关心对方幸福,讲究需求法则,不期望对方做对等的回报。共享关系中,人们并非对公平问题毫不在乎,感到不公平会相当沮丧。与交换关系不同,共享关系中,人们对不公平的容忍时间要长一些,容忍程度要大一些,相互信任程度高,相信对方不会故意占自己便宜,认为最后会达到大致平衡,能容忍一时不平衡。
绝情的人一般断绝的是那种共享关系,而非交换关系。绝情的人关心对方的幸福,他们用信任、关爱包容了短期的不公平,但在容忍长期的不公之后,由于争取不到自己所渴望的同等关注,自身的“尊严渴求”就会出现失衡,继而抗拒当时自身的负面心理,最终选择结束这种无了期的在“渴求”、“失望”、“沮丧”、“愤怒”之间的轮回。所以,断绝关系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的心理因素是丧失了对这段关系的“信任”。当初的“深情”霎时间变成“绝情”,也是有迹可寻。
曾经我见过一些例子,伤害对方的一方事隔多年后深感内疚希望能重修与对方的关系,而受伤的一方坚持“绝情”。常人会觉得受伤的一方必定伤得很重,所以“爱至深,恨之切”。其实,绝情的人一直被困于当年“被害”的这种负面心理中,尽管事隔数年,他们仍然缺乏勇气去接纳“尊严失衡”这个事实。所以“绝情”往往发生在平日不太自信或容易自卑的人身上。
写到这里,我想起李子勋的一句话:“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能否由此推出“不自信、自卑”是“绝情”的根源,而“自信、自尊”则是“绝情”的阳光。绝情的人一边俯视内心的伤痕,自省绝情的根源,一边又朝向外界的阳光,寻找深情的温暖。如果一个人可以自信,有自尊,同时也可以不自信、自卑,那么一个人可以绝情,同时也可以深情。我不禁感叹,最苍凉的人生,抒发着最悲怆的情感,却始终以最悲悯的心灵和最纯净的目光来探索这个世界,于颓废中寻觅希望,在黑暗中拯救光明,这就是绝情又深情的情感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