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才是幸福的

标签:
生活心理情绪平衡文化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赵本山小品里的这句台词不知道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也正因为如此,每个有一点阅历、尤其是取得过成功的人都会对之报以会心而又无奈的一笑。的确,幸福好像总在跟我们捉迷藏,每当我们克服了外界的千难万险终于达到一个目标,以为可以好好地享受幸福时,我们心里的小人儿又打起架来,让我们无所适从,困扰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想弄清缘由,先要认识一下打架的这两个小人儿。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这样两个人,一个是原始、本能的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生气了就吵闹、摔东西;另一个是由家庭、社会和道德文化塑造出来的我,按照道德原则行事,要求自己只能做父母或外界公认为对的、好的事情,追求成功和完美。心理治疗行业的祖师弗洛伊德在八十多年前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前者叫本我,后者叫超我。
这样的两个人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没有冲突呢?小时候,本我想吃别人的东西,超我就说:“不能吃,吃了就不是好孩子!”上学以后,本我总想多玩儿会儿,超我就说:“不行,好学生要努力学习!”填高考自愿的时候,本我想学美术,超我说:“不行,学美术不好找工作,也很难出成绩,学医吧,这是父母的愿望,而且收入稳定。”工作以后,本我希望能争到最大的利益,超我就说:“这样不对,做人应该先人后己!”结婚数年,日子日趋平淡,本我在外面找到了新的激情,正想投入进去尽情享受,超我说:“你是有家庭的,怎么能忘了自己的责任呢?”
人到中年,本我被工作、家庭所累,又受到悲观焦虑情绪的煎熬,很想抛开一切,一个人出去游山玩水,超我说:“你好不容易才得来今天的一切,这样一走了之太愚蠢了,况且那么多人需要你,一定得坚持住!”……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点,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那个本我太自私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
我只能说我相信您说的是实话,但那不是因为您心里没有那个本我,而是因为您的超我太强了,完全压制住了本我。遗憾的是本我可以被压制到让人意识不到,却不能被真正消除,相反,本我被压制得越厉害的人越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很难找到幸福快乐的感觉,只是他们始终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当然,完全按照本我的愿望行事也不行,那样往往会为社会所不容,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摆脱某个现实的困境或者达到某个目标(这可能是本我的要求,也可能是超我的要求),比如说:解决温饱问题,考上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一时间这个声音压住了其他的声音,于是我们忽略了另外一方的不满,以为只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感觉幸福而满足,但当我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另一方的不满又会凸显出来,让我们觉得幸福似乎近在咫尺,但就是抓不住。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经济有保障、事业有成、家庭稳定的时候,反而最容易遭受心理的困扰。
其实,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感受到心理困扰并不是坏事,它让我们能够停下来认真倾听内心中两个人的声音,这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好机会。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和接纳二者的想法,重新整合自己的内心,能把两方面的需要统一在一起最好(比如:把兴趣与职业结合起来),不能统一的,就需要让二者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因为忽略或排斥任何一方,都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和困扰。
比如,小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拒绝了别人给的糖果,父母可以另外给孩子一些糖果作为补偿和奖励,哪怕只是夸奖一句,也会让本我舒服些。
在这里,父母就起到了协调平衡的作用。而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个任务通常是由他的“自我”完成的。还举前面提过的例子,当我们遭遇中年危机,拥有强大自我的人会及时体察自己的疲惫和焦虑,理解和接纳本我的愿望,重新理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主动去调整,放掉那些看似重要其实自己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成功人士的面具),同时,适当为自己减压放松,如:短期的旅游,充分的休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找人交流或咨询……
当你做好了这一切,本我和超我都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他们就不会再不断跳出来搅扰你的宁静,阻挡你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