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冷饭与热菜看中日性情文化差异

(2009-06-10 10:25:46)
标签:

文化

杂谈

饮食

美食

冷饭

热菜

日本菜

中国菜

分类: 旅游与文化

由冷饭与热菜看中日性情文化差异

 

有段时间我热衷于在我的博客里介绍日式菜肴,因为日系饮食,无论是便当、面条、寿司还是各类荤素菜式,红红绿绿地摆在盘碗里,煞是好看。漂亮的图片可以为我的博客增添不少亮丽,心中得意,上传了N多照片摆到网上来,“守株待兔”般地专门等着朋友们的表扬。可是一位朋友却毫不客气批评我了:“日本美食虽然好看,但冷冰冰地不适合中国人的胃。中国人习惯的是热饭热菜热汤。”这样的批评真是让我受了打击,所以我现在好久没有介绍日式美食了。

 

不过想想,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肤色脸孔都长得比较接近,但饮食习惯却是如此不一样。因为饮食习惯的不一样,性情也因此大大地不一样。

 

由冷饭与热菜看中日性情文化差异

 

日本料理是“冷料理”:生鱼片,生蔬菜,冷饭团,全是冷的凉的。当然日本人也会给这些生冷食物配个汤,但绝不会是“热汤”而是“温汤”。日本的“热汤”只在澡堂里有,因为日本人管洗澡水叫“汤”。

 

吃多了生冷的东西,日本人的性格也自然和他们所吃的料理一样。说好听点是日本人很理智,说难听点就是日本人其实和他们的料理一样“生冷”。大家都说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料理。日本料理讲究造型,追求视觉的美感。这也有些类似日本人的为人-----例如日本人讲究公共场所的礼仪,追求待人接物的得体。这些看在人们眼里,就很美,礼仪之美;但是日本料理很少有香味----看上去很美,却刺激不了人的食欲。这就像你与日本人打交道一样,你时刻感受到对方礼节的周全,感受到一种得到尊重的满足----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你很难更进一步地与其“臭味相投”或是“香味相投”。

 

但中国料理不一样。中国料理讲究色香味,吃中国菜最重要的是必须趁热吃,菜热的时候胃口大好吃得张扬,菜一旦凉下来,再是山珍海味,也难提起胃口。也因此我们中国人这种“趁热吃菜”型的民族,相比日本人要来得热情开朗,但也更容易激动与情绪化。情绪来了一片高昂,情绪过后一片凄凉。

 

日式美食讲究一丝不苟,所有菜肴几乎都需要极为高度认真的态度来烹饪,才能够做到“好吃”,而所谓“好吃”其实更加注重因为它的极度精致和一丝不苟的传统方法而引来的食欲。而日本人的处事态度正如他们烹饪一样,做事十分认真,讲究绝对的一丝不苟。人做事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日本文化却完全不能接受因为冒犯“规矩”、“流程”和“常规”所引发的错误,所以烹饪也是一样,完全尊守每一道程序。偶有变化或者改变,则烹饪出来的“样子”和“口味”则已经不再是日本美食了。

 

而中国美食则不尽然,一道中国菜肴可以千变万化地烹饪出来完全不同的“样子”和“口味”,即使完全不按照“规矩”做,但是依然还是可以烹饪出美味的中国美食。不信,你可以搜索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红烧肉或者扬州炒饭,你就可以在网上发现N种做法,而仅自称为所谓“正宗”者就可以找到N多种,你甚至无法辨别哪一款做法才“正宗”?中国人处事更加讲究“结果”,因此“认真”按照“规矩”烹饪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烹饪出来的美食色香味均佳就是厨师的本事,色香味俱全的结果才是“好吃”必备的条件,没人会在意你做的菜肴是否“正宗”。

 

日本人做事很讲究细节,“喜”与“悲”都体现在细节之处,因此并不注重大喜大悲性情的外部表现,这就与他们的饮食一样,不动声色的面部表现就好像“冷饭”一样没有温度的感觉。日本男人闹婚外情,日本女人知道了,不哭不闹不大声。写好离婚协议书摆在男人的桌子上,财产分走一半,外加每月支付孩子的赡养费,不动声色地走人。但中国女人不同了:痛哭,感伤,即使不去上吊但一定愤怒到歇斯底里,严重的,恨不能拿刀去砍了那对狗男女才好。对比二国女人的不同做法,有人就说了:瞧啊!还是人家日本女人有修养阿!

 

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修养的问题呢。而是从古到今二国的饮食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性格不同,性格不同,自然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上也会大不一样。例如说日本人的葬礼,绝对不会像中国人的葬礼那样哭得呼天抢地死去活来,日本人在葬礼上安静地鞠躬,不哭不喊,甚至还能面带微笑。至于葬礼上的服饰,黑色服装是绝对唯一的礼仪,如果你没有穿黑色服装即使哭得发自内心而泪流满面,也属于无礼之辈。在葬礼上的表现,日本人更注重服装细节,而并不在意你是否有“感情的泪水”,如果你不是死者的直系亲属而嚎哭的话,那么你说不定会被误以为是来“闹场”的而被锁定为“无礼”,连人家主人都没有哭成这样,你凭什么要“嚎哭”?

 

中国人并不十分关注细节,中国人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如果不流几滴眼泪,人家会说你没有“人情味”,至于细节上或者你的内心深处是否有“人情味”,这并不重要,也不是葬礼上追究的细节之处,葬礼上流下几滴眼泪做出一点“表示”似乎是“必须”的,也是大家认同的一种文化表现。至于葬礼上的服饰,虽然中国人也都明白禁忌,没有人会以艳丽红妆相伴,但是蓝蓝绿绿也经常可见,冬季时围上花花围巾参加葬礼的人大有人在,最重要的是只要有“泪水”相伴来到葬礼,也就算是“礼”到了。可以说,中国人更加注重“情感的表现”,而并不注重服饰上的细节。而如果你嚎哭的话,即使你并不是死者的直系亲属,但你的眼泪则很可能比死者亲属的眼泪更加容易感动很多现场的人,因为你这样才是表现你对于死者的“伤心”之情,至于你的内心其它细节是否如此都不重要了。

 

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中国人不一样,说日本人比中国人活得透彻,能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死。这话当然也有道理。但我还是认为造成日本人这样的性格的主要因素,还是源于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你想想:一个世世代代总吃着生生冷冷的食物长大的民族,你能期待他们拥有大喜大悲的淋漓尽致的性格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