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宽容,但不是和稀泥

(2009-05-19 22:54:42)
标签:

社会

文化

杂谈

分类: 生活与休闲

宽容,但不是和稀泥

 

人们常说网络的威力是巨大的。网络可以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它也可以把一个普通人造势成为英雄人物;当然,网络也可以把一个“坏人”造势成为“好人”,也可以把一个“好人”造势成为一个“坏人”。最近有三件社会新闻成为网上舆论焦点,而网上的很多“论点”与社会伦理和公众价值观似乎有所违背,我们似乎被这种“论点”忽悠得不知道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虽然我们可以接受网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论点,但是如果有些诸如类似好像为“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话题“争论”一番,而最后网民舆论“裁定”小偷是好人,这就有点让我们摸不着北了?如果网络的力量可以把一个社会伦理和公众价值观认为是“坏人”的人造势成“没有那么坏”或者就是一个“好人”的话,这就实在值得我们反思一下了。下面转载一篇由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在他博客里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为“和稀泥”,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宽容,但不是和稀泥

 

原文作者:武志红

 

最近的热点新闻至少有三:湖南真假罗彩霞案、杭州富家子飙车夺命案和湖北巴东县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案。这三起新闻的基本事实很简单。

 

真假罗彩霞。湖南邵东县高中毕业生王佳俊高考落榜,在父亲、公安政委王峥嵘操作下,她冒同学罗彩霞的身份和分数上大学。罗彩霞一年后发现在全国人口个人身份系统中,她的身份不见了。

 

富家子飙车夺命。浙江大学毕业生、杭州某企业员工谭卓走过斑马线时被飙车的胡斌撞死,旁观者说谭卓被撞得飞起5米高,飞出20多米远,当场死亡。

 

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主任邓贵大要求娱乐场所服务员邓玉娇提供“特殊服务”,被拒后先是抽出一沓钱显摆,接着两次将邓玉娇按倒,而后被邓用水果刀刺死。

 

借用法学的语言,上述事件的“基本事实”很简单,但颇耐人寻味的是三起事件中,都有一股力量想把事情复杂化。

 

真假罗彩霞一案中,这种力量最明显。如果你以前根本不了解这一事件,那么当你打开国内第一论坛——天涯杂谈后,看到第一页的帖子,你可能会以为“罗彩霞”是一个可怕的女人。

 

譬如:“罗彩霞你站出来!你向王家开价200万是不是真的?”“告罗彩霞及罗粉们通告书:事情将朝着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王佳俊不管怎么样,希望你坚强点。”“前期同情罗彩霞,现在感觉她太高调,甚至有点虚伪。”“罗彩霞为什么必须拿回自己身份?”......

 

这些帖子的共同逻辑就是轻轻绕过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而大谈其他方面的东西,如王佳俊也值得同情;罗彩霞是讹诈王家不成才闹到媒体来;罗彩霞是一个心机很重的女人……

 

类似的逻辑也体现在杭州飙车夺命案中,网上流传着据说是胡斌女友的一个帖子说,胡斌也是一个大好青年,你们为什么要毁了他?

 

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案中也隐藏着这种逻辑。譬如警方提供的报道中,详细追究了行凶水果刀的来源,还有邓玉娇身上的抗抑郁药,好像暗示:邓玉娇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概括而言,这种逻辑的要旨是:事件的核心是A,但我不谈A,我谈B、C和D等一系列因素。这就是和稀泥的逻辑,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把戏。

 

和稀泥=转移注意力

 

认真的逻辑是,如果事件核心是A,那么我们就谈A,直到把它谈清楚为止。

 

相反,和稀泥的逻辑是,你谈A,我就谈B,因为B对我有利。

 

当有人使用和稀泥的逻辑时,你跟着也去谈B,那么和稀泥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和稀泥的人,已经成功地将问题的焦点转移了。

 

和稀泥的高手,会选择一些看起来明显正确的B,这样就会淡化A的影响力。

 

例如,父母打了孩子,这是A,当较真的人去探讨“该不该打孩子”时,有人就会丢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B。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个貌似明显正确的东西,就淡化了A,而且,当“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仿佛成了一个铁律时,打孩子也就成了绝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一些和稀泥的高手,会选择一些戏剧性的B因素,这样一来,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而关键内容被忽视。此中高手当属伊拉克战争时的伊拉克宣传部部长萨哈夫,他很善于在讲话中掺进戏剧性的因素B,而让人们忽视关键的内容。他曾发布消息说:我军缴获了×辆坦克、××枪支和一把铁铲。他用“一把铁铲”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巧妙地淡化掉讲话的实质内容。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地使用和稀泥的逻辑时,自以为是在干好事,结果导致了更坏的事情发生。

 

女服务员刺死官员一案中,那把刀子来自哪里是一回事,邓玉娇可能有抑郁症又是一回事,而事件的核心又是另一回事。事件的核心是,邓贵大对邓玉娇有行使强奸的行为,邓玉娇是在这种情形下刺死了邓贵大。根据法律,她这应该是正当防卫。

 

真正需要关注的焦点是邓贵大是否对邓玉娇施暴,而不是水果刀的来源,更不是邓玉娇是否患有抑郁症。

 

紧扣最关键的因素

 

女服务员刺死官员一案中,各方通报的和稀泥的逻辑还是特别明显,最明显的是真假罗彩霞一案中。

 

现在,天涯杂谈上倾向于王家的帖子都在使用和稀泥的逻辑,他们避而不谈最关键的冒名顶替的事情,而是拼命谈同情王佳俊、同情涉案的班主任以及罗彩霞的人品等问题。

 

这就是试图用B、C、D等因素淹没关键因素A的游戏,不过,网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认真看下去就会发现,支持王家的帖子都是一些新近注册的新网民写的,而老网民的帖子绝大多数都是支持罗彩霞认真到底的。

 

在罗彩霞这里,我们不仅会看到认真,也会看到宽容。罗彩霞在博客中说,也对采访她的记者们说,最初,她恨王佳俊的父母,但她从不恨王佳俊,因为她认为王佳俊只是接受父母安排而已。现在,她连王佳俊的父母都不恨了,她只是想拿回自己的身份,以及相应的赔偿而已。

 

罗彩霞此中使用的逻辑是,A是A,B是B,我不会因为A,而改变对B的态度。同样的,我也不会因为B,而放弃A。

 

具体而言,她的逻辑是,王家在冒名顶替一事上做错了,对此,他们必须返还她的身份并做出相应赔偿,但除此以外,她并不会对王家再有什么仇恨。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因为冒名顶替一事,而对王家产生深仇大恨。

 

在我看来,这就是宽容。

 

与宽容相对应的是偏执,偏执的意思是,要么只有A,要么只有B。如果我认为A是对的,那么我就彻底丢弃B;如果我认为B是对的,那么我就彻底舍弃A。

 

具体而言,偏执最常见的意思是,要么只有爱,要么只有恨。考虑到只有爱是很难的,所以偏执的意思其实就是最终只剩下恨。

 

偏执的逻辑也是幼稚的逻辑。例如看历史书,那些第一流的政治家可以一边与对手斗争一边与对手妥协,而那些第三流乃至不入流的政客,一旦对谁好,就要求整个国家不能谈对手坏话,一旦和谁闹翻了,就要求整个国家都不能说对手一句好话。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偏执的逻辑是三个月婴儿的逻辑,因为幼小的婴儿不能同时处理妈妈和自己既好又坏的复杂信息,于是使用了偏执的逻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得到的爱足够多后,他开始明白,原来妈妈和自己,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这时宽容,也即接纳事实的复杂性的能力就形成了。

 

从罗彩霞的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宽容,她能接受班主任犯错了就要付出法律代价的事实,但同时她对班主任已形成的爱与尊重并未因此而消失。对王佳俊,她也是如此,她要拿回自己的东西,但她并未因此而将王佳俊形容成恶魔。

 

相反,那些支持王家的帖子倒充满了不宽容,他们用种种手法暗示说,罗彩霞的人品有问题。他们想用攻击人品的方法,来让网友们彻底否定罗彩霞这个人,而最终改变形势走向。

 

这种手法曾经成功,如前苏联入侵布拉格后,用描黑前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的手法,让国人失去了对他的敬重。

 

但在真假罗彩霞一案中,至少可以看到,支持王家的人所使用的这种手法已经无效了。当然,无效也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攻击缺乏真正的事实基础。

 

但也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比以前宽容多了,我们不会因为不喜欢因素B而一下子全盘否定了A、C、D乃至所有。是的,就算真的B是坏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意味着A、C、D乃至全局都被否定了。

 

就我而言,就算罗彩霞真的有什么人品问题,我照样支持她坚定地拿回自己的身份,并得到相应的赔偿。

 

同样的,就算邓玉娇真的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我依然认为,这并不能改变她是在被一个男子行使强奸时杀死了这个男子的事实。

 

这个逻辑放到杭州飙车夺命案上来,我想说,在追究法律责任时,我们可以扣除掉所有的非关键因素,例如富家子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这种因素,例如“死者的生命已不能挽回,生者的生命当同情”这种因素,例如胡斌的伙伴在事故现场谈笑风生的因素,而只是去追究,一个飙车男子撞死一个走斑马线的男子该负担什么责任。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民愤极大”而改变什么,“民愤极大”仍然是额外因素。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宽容的要义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而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利益层面,一个是感受层面。

 

假若我们做不到宽容,而只有“自己活”,没有“让别人活”时,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对于我而言是不存在的。相应的,我对于你而言也就不存在了。

 

很多哲人说,活着就是受苦,原因就在于,我们都在追求感受层面的“自己活,不让别人活”。这直接给别人造成了痛苦,但当别人回报同样的作用力,自己也要受苦了。

 

这三件事都反映了这一点。飙车的感觉很爽,尤其是人车合一的时候,你会真以为自己掌控着这个世界。这种自恋感觉在赛车道满足一下,是很好的事情,但到闹市中追求自己爽的感觉,就可能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了,而这最终也带给了自己痛苦。

 

直接付出代价的,是野三关镇的官员邓贵大,他为了证明自己在控制着这个世界,根本无视邓玉娇的存在,结果丢掉了性命。

 

所以,让别人活,也是让自己活的基石。自己控制着这个世界,这终究不过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幻觉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