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 09夏装也玩色彩民族风

标签:
时装时尚评论时尚生活品牌搭配打扮穿着时尚生活 |
分类: 时尚与女性 |
H&M终于来北京了,这是多少需要奔赴香港、上海血拼的人梦寐以求的。也不知是北京门槛高还是生意难做让H&M迟迟不进驻,反正北京人还是买账的。只是饱受远程购买之苦和苦苦等候之痛的北京时尚人士们期望值定会升高,要求也不免加强。
仿佛是给进驻北京动作慢吞吞的H&M一记耳光,4月23日的凌晨北京就下起小雨,不过门口的雨伞数量还是可观,人数更是不难想象了。因为开业当天是“The
Matthew Williamson For
H&M”全球首发的日子,所以看得出队里不少的潮人是真正的行家。时间一到,队伍就被放进一拨,进门的位置就是限量单品的摆放区,没几分钟就抢光了,看着自己的size被别人拿走,后面的人一点办法没有,才无奈地四散开来去别的区域和楼上扫货。玻璃门的外面是等待着被放行的队伍和无数的雨伞。
到了下午,基本上门外没有再排队的人了,来了就直接可以进店。而往前门大街出口方向走的人群里,能看到不少拎着H&M购物袋的人,但貌似收获都不是很多,我们分析是受到人多货不全和排队试衣、交款,以及实际低于期望的影响。但也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对H&M不是很熟悉,不明白其好在哪里,纳闷其受到这么多人追捧的原因,也就空手而归了。
先说前门大街店的结构,我进去先躲开人群密集的区域粗略地转了一下,还以为这家店没有男装呢。一层女装,二层比一层面积大了一倍,还是女装,三层是孕妇装和童装。没有电梯,二、三层两侧各一个楼梯,窄而微陡,且不分上下行,臂上挂着待试衣服的人们没什么秩序地上下,交错时难免有些摩擦。每层一个收银台,两个收银口,显得有些供不上。当我在等待交钱的队伍里发现一个拿着一件衣服的潮男时,过去问了才知道男装在一层的另一侧,只有半层,也就是二层比一层大出的那一半面积,但是需要从一层的另一侧门进入,或者从二层的另一侧楼梯下去,和一层的女装区是不连通的,中间隔着一堵墙。
如此我们便看出了北京H&M和另两大时尚之都的差距了,上海和香港的店铺都是共有四层;都有直梯帮助楼梯分流;每层都有一个宽大的收银台,至少四个收银口;每层面积五六百平米,而前门店也就三百平米的样子,还是细细长长的,逛起来不太方便;男装至少占到一层,光是男式内裤区就有一面墙,而前门店的男装很少,系列好像也没能放全,男人还需和同行的女性分道扬镳。
上述的不足都是建立在我们异地血拼了两年的惯性上,其实单说H&M这一品牌,大抵还是优秀的。从品牌背景和营销战略上我们就可以领略到H&M的大牌风范,当年在香港首开店的时候,用的是麦妈的形象广告,铺满街头,如今来北京之前,也有提前长达两周的广告期,打满车站灯箱和地铁。当年在香港,首发的购物袋上广告语是“香港H&M,我的新宠”,如今在北京前门大街首日用的购物袋与过后几天在大悦城开业时出现的那种已经普遍使用的白底红字的购物袋不同,上面是“H&M,我的全新最爱”,包装手段上的统一和宣传力度的大手笔很彰显大牌风范吧。而且在北京,前门大街店和大悦城店的同步开业在开店速度上确实赢了上海和香港。而童装高于男装的地位也可能是品牌对于北京抑或是前门地区的市场进行了充分调查之后的举措吧。
H&M是来自瑞典的平价品牌,连锁经营,但是选址谨慎,这点我们已经看出来了。我们来说说它的产品,H&M经常搞与名设计师或者名人合作的套路,服装、饰品价格低廉,Designer's
Label设计突出,Basic系列容易搭配,很简单就穿出时尚来。有不熟悉品牌的人拿班尼路和佐丹奴来作比较,实在犯了大错,别看H&M的产品线全,但是和那些批量生产的品牌不一样,H&M推陈出新的速度和每款样式的量产数量都不会让你走在街上有太大的撞衫几率。H&M的面料和做工都还过硬,但是有些倒是和价格成正比的,不是很结实,但是还是顶得住一件时尚单品本应该有的更新换代速率的,所谓fast
fashion的道理嘛。除了限量商品价格在500-1000元,女装基本款99元为多,针织衫199-349元,裤装249元价位为主,裙装199-499元不等;男装衬衫249元,仔裤399元;配饰29-199元不等。
无论如何,H&M在北京的开业的确是值得我们兴奋,从此我们又少了个去香港的理由,上海基本上就不用去了,虽然我们得站在试衣间门口排一个多小时的队,在收银台前等半个小时,还是值得的。至于淘货的秘诀还待我们慢慢发现之后互通有无。
民族风是09春夏T台大牌设计师们主推的时尚风格,以快速时尚闻名的H&M马上接受这一流行,推出了夏日最热的时尚民族风系列,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前一篇:你和同事之间能够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