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同性恋应该像尊重异性恋一样

(2009-02-28 00:31:40)
标签:

同性恋

感情

情感

两性

心理

生理

分类: 恋爱与婚姻

尊重同性恋应该像尊重异性恋一样

 

我有一位朋友自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很困惑,她问我:“如果我真的是同性恋,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她也曾经喜欢过男孩子,很小的时候,后来不知道怎么的,性取向好像有些变化。她在大学的时候,跟班上的一个女生很刻意地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为她作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当然那个时候的她也许很懵懂,觉得既然作为她最好的朋友就应该这么做,后来她觉得当时可能喜欢她。

 

工作之后,她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性取向不正常了,曾试图去谈一场恋爱,或许那样她以为可以扭转自己的性取向,但是她最终还是不忍心伤害与她谈恋爱的男孩,因为她觉得自己更喜欢同性。

 

虽然同性恋依然未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认同,但是同性恋也并非是一种罪恶,它同样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它也不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困惑。

 

其实,很多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是首先为自己定位成为同性恋的,然后逐渐远离异性,最终成为一位所谓“名副其实”的同性恋者。社会的道德文化和观念使很多年轻人在怀疑自己是否同性恋的初期都无法面对和获得完善或者真正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辅导或纠正,结果是“越陷越深”,最后还是自己把自己划定在“同性恋”这个圈圈里。事实上,大部分所谓的同性恋并不是在心理学或医学理论下的所谓真正同性恋者,但是随着年龄的成熟,有些人的性倾向可能自然“回归”,有些人的性倾向则也自然的“固定”下来。

 

同性恋是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而且,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人口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确认,在不同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同性性活动严厉打击或是相当宽容的情况下,同性恋者占总人口的比例都不会有什么显著改变,而且其比例较为恒定,约为2%-5%。同性恋,是心理方面的一种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们既无法增加它的存在,也无法减少或者消除它的存在。

 

社会学界多中心调查提示,我国同/双性恋者约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4%,同/双性爱者总人口估测约3600-4800万人。

 

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为止,科学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一般来说,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尽管原因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性取向,不是个人意志的自主选择,也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同性恋者,自己无法改变性取向变成异性恋者;同样,异性恋者也无法自主改变自己的性取向变成同性恋 者。由于同性性取向,不是自主决定的,也不是自主可以任意改变的,属于“非故意的”;而且,同性性取向并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与道德无关。

 

由于同性性取向,并不影响一个人其它方面的能力发展,也不对他自己构成危害,所以,同性恋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心理现象,一种少数现象,就像是左利手,就像有的人不喜欢吃羊肉,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医学的处理与治疗。而且,到目前为止,即使一个人他自己多么愿意改变其同性性取向,医生也没有真正有效的办法能够帮助其改变。

 

性取向的形成,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确起来,直到最后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

 

有的同性恋者在青春期,可以出现一段时间的对异性的好感或性的吸引。但是,这种好感或性吸引,很快就被同性性取向所代替,进而逐渐发展出明确的同性性取向。

 

同性恋者,不一定必须具有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同性恋者,出现过同性性行为。无论是否具有同性性行为,只要在性爱冲动、情感或幻想上被同性所吸引,就可以算是同性恋。这就像异性恋者,也不一定所有的异性恋者都必须已经发生过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比如,我上面提的那位朋友,在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能够明确她自己的性取向,所以她对那个女生的感情,更是模糊不清的。虽然后来她回想起来,她当时还是对她有好感的。那是她心理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是性取向尚不明确的一个阶段。她的性取向,如果将来指向同性的话,其实也跟她大学时候与那个女同学的交往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即,并不是因为当时与她交往,现在才变得更倾向于同性恋了。

 

其实,到现在为止,这位朋友仍然没有明确自己是否为同性恋者。如果她对某些男性能感受到性的吸引的话,就意味着,她现在还不算是一个完全的同性恋者。在这种情况下,她应该还是可以尝试着去与男生交往的。在交往过程中,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所爱,性取向也自然会更加明确起来。

 

至于父母,如果你确定自己是同性恋,我认为你可以告诉他们,也可以不告诉他们。首先,你要看他们对“同性恋”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一般的父母都会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且,很多父母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同性恋而遭到社会他人的歧视,因为同性恋而无法结婚、无法享受异性婚姻的幸福和快乐,所以,父母往往会想通过各种办法来矫正孩子的同性恋取向。但是,到目前为止,同性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的性取向,仍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随意去改变。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同性恋者,可以逐渐地向父母传达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和信息,当你觉得他们能够比较理解和接纳的时候,再把自己的性取向告诉父母。

 

在这里,我也要跟做父母的说几句话:别管你的孩子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他是你的孩子,就去爱他好了,切不可因为他是同性恋,你就生气地说很多绝情的话,让孩子感到父母因此而不再爱他了。这样一来,他会绝望,甚至会离家出走或出现自杀行为。我国三次大样本调查发现,同性接触者中9%-13%的人因此有过未遂的自杀行为,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而自然人群自杀成功率为22.2/10万,28.7万人/年。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如果你逐渐能够明确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话,首先要做到接纳自己的性取向,并为自己的性取向暂时保密。因为,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还不能充分理解和接纳同性性取向,甚至个别人会极端地认为同性恋就是“道德败坏、流氓行为”。如果你不经意之间泄露了个人性取向的秘密,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无论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人在社会上生活,都要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和存活技能。

 

一方面,我会积极地告诉别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现象,让大家去理解和接受,起码做到尊重;另一方面,我也会跟同性恋者说:别给自己贴“同性恋”的标签,戴“同性恋”的帽子,这对你一点儿帮助都没有。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去给自己贴标签、戴帽子,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谋生存、求发展。性取向,是人的众多特征之一,而不是人的唯一特征。千万别把自己命名为“同性恋者”,以“同性恋”作为最主要的或唯一的身份。这样会让你忽视了自己的其它特点,比如你的聪明、能力和善良等。其实,同性恋者,除了在性取向方面与异性恋者有所不同之外,在其它方面,与异性恋者没什么两样。而且,同性恋的性取向,并不影响人的智力和道德感等其它方面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希望同性恋者不要因为重视性取向而忽视了自己的其它个人特征,不要因为纠缠性取向的问题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方面的个人发展。

 

如果你怀疑自己是同性恋,我建议你,暂时淡化一下你的性取向问题吧;然后,你可以努力去培养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人,而不是只有“同性性取向”这样一个单一特征的“同性恋者”。

 

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有恋,只要有爱,就好。爱比恨好。有爱,人类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尊重同性恋,像尊重异性恋那样;尊重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的差异;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每个方面的个体差异。让世界充满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