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生活训练师
生活训练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325
  • 关注人气:76,0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知爱,焉知恨?

(2009-01-24 09:58:27)
标签:

爱情

感情

恋爱

婚姻

两性

情感

分类: 恋爱与婚姻

未知爱,焉知恨?

 

我们谈得较多的,显然是“爱”。然而,爱与恨是相对的。如果借用孔子的说话口吻,那么遇到有人请教“恨”时,可以轻松回答:“未知爱,焉知恨?”依此分析,可知恨是爱的反面,不知正面怎能明白反面?但是,即使我们经过长期的思考与体验,总算知道了“爱”,是否就能明白“恨”呢?恐怕未必能够。

许多事情并不是知而后行的。没有人是先弄清楚爱与恨的道理,再去从事爱与恨的行动的。反之,世人是在无数的爱恨交加之后,觉得心中有些体会,然后才想弄清楚爱与恨究竟是怎么回事。谁不曾爱过人,谁又不曾恨过人?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在爱人时,也希望被爱;但是,我们在恨人时,却不希望被恨。

因此,爱是感通的力量,由一个主体发出,等待善意的回应。若有回应,则在相互激荡之中孕生源源不绝的动能。爱的神奇现象仍是难解之谜。“如果你不曾爱过,你就不会明白爱。”没有体会,就没有真知。以落实的眼光来看,爱是生命力或生命欲望的转化,其中包含的快乐是兼顾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但是,这种转化可以继续提升及推广,超越个人身心的福利,展现“不求回报”、“博爱”、“甘于牺牲”之类的情操。

依此再作反面推论,就不难明白“恨”了。世间之恨,主要是由生命欲望受挫而起。欲望始于意念,于是主观与客观之间常有差距,如果有特定的人成为此一差距的象征,或者促成了此一差距,以至阻碍了我的生命力,那么我就陷入“恨”的心境了。

恨的力量有时比爱更为强烈也更为惊人,甚至更为持久。许多人由于爱的鼓励,而奋发向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与宽待、容忍、姑息、放纵,往往混淆不清,以致“爱之适足以害之”的情形屡见不鲜。反之,也有许多人是由于恨的刺激,为了敌人而夙夜匪懈,卧薪尝胆,终于成就了平生大志。不过,恨毕竟是病态的,极易发酵变味,使生活蒙上灰色阴影,扭曲了生命力伸展的目的。换言之,恨是贫瘠的土壤,无法助成生命的感通性。它使人陷入孤独的圈子,越圈越小,最后竟对自己的生命也引不起任何兴趣了。

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为了化解情绪的执著,特别看重理性的作用。他希望世人“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依此而论,爱与恨也是我们应该化解或超越的情绪。然而,他的理论在此却表现不同的风格,值得稍加介绍。

首先,“恨”是不好的。他认为,恨人便是承认自己的卑劣、自己的惧怕:“我们并不恨我们自信能够胜过的敌人啊!”的确,只有在敌人比我们强势时,我们才会恨他。因此,恨人就表示自己不如人。换个方式说,恨像是我们无法跨越的栏杆,始终阻挡在眼前。若是消除恨,则是将敌人抛诸脑后,自己奔向光明前程。

另一方面,斯宾诺莎相信“以爱制恨”的说法。他指出:“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被他恨的人所爱,就要?厢逵诎?与恨两相冲突的情感之间了。”譬如,我恨张三,而张三却爱我,那么我的恨如何得到滋养?我的恨势必像伸入流沙的竹子,无从着力,然后渐趋消失。当然,他所谓的“爱”并非热烈的情绪或情感,而是以理性透彻明白因果关系之后的温和态度。温和地接受,难道不正是爱的本质吗?何以要温和地接受呢?因为人人皆有无辜处。

他劝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要藐视,不要讥笑,不要生气。即使对为恶之人,我们依法加以惩罚,但是却不可心存怀恨。我们要原谅他们自己也不了解的行为。由于明白人性的软弱以及人世的复杂,我们就可以避免受到强烈情绪的控制,尤其不必自陷于恨意中。如果想要化解难题,爱是更有效的途径。温和地接受是最为持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