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是否又拖拖拉拉了?

标签:
拖拉心理情绪生活习惯休闲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不按时支付账单,减肥计划明日复明日,到了约会时间还磨磨蹭蹭出不了门,明知道时间不够,还会继续浪费,老板催促了无数遍,才心急火燎开始做财务报表……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事情不急时,都爱往后拖一拖,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程度不同、原因不一地犯着“拖拉”的毛病。
而事实上,大概有20%的人拖拉成性,以至于在美国不少大学已经明确地把《抗拖拉症》作为一项教学课程。其实,拖拉者心里也不好受,总在麻痹与罪恶感之间冲浪,凡事都要“以后再做”,往往计划落空,生活一片混乱,自责、后悔、烦躁……
为什么动机和行为之间会拉开一道鸿沟?就让拖拉这样成为习惯?
我们常常在潜意识里提醒自己抓紧时间,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诱惑多多(化妆品),许多“该干的事”一拖再拖。当我们为自己的磨磨蹭蹭、痛心疾首、捶胸顿足的时候,是否真的想过要摘掉“拖拉”的帽子,以新面貌示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好消息是,通过切断习惯的链条,我们可以改变它!
心理学家萨帕丁博士(Linda Sapadin)在她的畅销书《It's About Time》中提出了六种典型的拖拉风格,确定自己习惯性拖拉的基本风格,更有效地改变。
6型拖拉狂,你是哪一型?
追求完美型
“3年前我就开始酝酿新的小说,一部能真正呈现现如今婚姻生活的小说,虽然反反复复更改到现在还是在第一章节,但我仍然希望它是完美的!”
爱拖拉的人很多是完美主义者,每个细节、每个片断都要求尽善尽美。这本是好事,可是追求完美型的人常常不想完成或者开始一个任务,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必须做得毫无瑕疵。有时候,他们会为任务过度准备,结果却不能按时提交,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梦想型
“行政经理把今年公司周年庆的筹办任务交给我了,我决定无论如何要举办一个盛大的活动,让大家都玩得尽兴。可是临了却发现连一个合适的地方都找不到,道具也有很多要准备,经费又很有限,节目安排也毫无头绪。哦!我讨厌所有繁琐的细节工作!”
梦想者希望生活既容易又简单。面对细碎的工作,他们的愿望是将这部分排除出自己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琐事是可憎和可怕的,让他们完全手足无措。
担忧型
“这件事情我一个人好像处理不了,要是没有同事愿意帮忙怎么办???要是我今天做不完怎么办???要是领导突然改变主意了不是白做了???要是一直反复改来改去,我可受不了这样??”
有些人是如此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地带,毫不计划离开!面对带来改变、结果不确定的任务,不断的负面思维带来焦虑,让他们不愿去动手做计划的事情。
反抗型
“刚刚同事的口气真令人不愉快,她凭什么命令我,要我这样那样的,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好像就只能按照她说的去做。凭什么啊!我偏不!我就慢慢不去做,我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哼!”反抗者希望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表,由他们自己定规则。他们通过对抗他人的期望来建立自我。此类拖拉,是精神分析中的一种防御机制“被动攻击”的表现。但事实是,他们没有在时间安排上为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
危机制造型
“我喜欢拖到最后!没办法,我只有在最后一分钟才有动力!本来一周完成的事情,你看,我拖到周末两天时间很快就可以搞定了!爽啊!”
有些人热衷于匆忙的行动和不断的挑战。“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带给他们一种冒险感。通常在他们过去的经历中,“最后一刻启动”牺牲了质量但确实带来了安全的结果。然而,越来越多次,结果不是那么理想了。唯一的原因,太迟了!
过度工作型
“今天又要电话给L约采访,又要去A公司开会,小C的策划方案也得交待她去调整,两天前的一个文案客户那边还需要协调,我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做了这个忘记那个,结果一天一样也没搞定!”
过度工作者不善于做决定和确定优先顺序,所以他们应承每件任务。缺乏良好的决策技巧,使得同一时间段里他们手头上有着多重的任务,前一分钟做报告,后一分钟回邮件。过度工作者往往是认真做事的人,而他们的拖拉问题其实是管理时间、组织资源和解决冲突方面的低效的问题。
6个方法矫正时间管理习惯
拖拉并不只是简单的时间管理不当的问题,但是,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拖拉形成习惯。成本效益分析(延误任务的预计损失)、优先顺序排列(重要性vs紧急性)都是些常用的技巧。而我们,可以从对每个接到的任务做一份“任务—时间管理”分析表开始:在一张白纸中间划一道竖线,左边写下自己能为完成这个任务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右边写下自己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多少好处、回报。把内容都具体化,然后比较两部分能否和谐吻合,差距有多大,接着积极寻求弥补差距的途径。试试看,对于“改善习惯性拖拉”这个任务,你的“任务-时间管理”分析表会是怎么样的?然后着手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1.定出期限
即使计划中没有时限,你也要为自己定上一个。要真的有那么一个时限,在终期来临之际再去看看做了多少工作,你也许就会吓一跳。所以,在每一周末来临之际,你最好问问自己究竟做了多少事?
2.砍掉支支节节
“舍本逐末”简直就是慢性拖拉患者的生活准则,贪图琐碎而忘记重要的事情。要学会在某段时间内集中心力干某一件事,这会给你自己树立一种风范。而且,在你放下一件事情以前,你都力求把它了结,或至少提出解决的办法来,那样,你也就给自己培养了一种很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为你的将来带来很好的报偿。
3.把大块任务切割成小块
善于化大为小,难题就好解决了。出成绩的人大都懂得这种方法的价值。你想写一本200页的书稿吗?每天写1页,不到7个月就可完成。想一下做完,只能被目标本身吓倒。有了艰巨的任务,第一步分解它,化成一系列小任务,再一个接一个地完成。
4.利用兴致
你无意写报告,却可能有兴致翻阅有关资料;不想修天线,却可能愿意搜集所需元件。在该办的事中先拣有兴致的办,让精神状态为你服务。
5.向人保证
提出保证,限定时间完成任务,会使人产生一种有益的焦虑和时间紧迫感,这会有效地克服拖拉。
6.每天做结算
与其他资源不同,时间无法买卖、出借、储存、制造或者修改。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使用它。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未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反而令自己的时间白白流逝。“明天即在眼前,学会把每一天当作礼品来对待”。
最后,最好每天早晨问问自己:“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今天打算把它解决到什么程度?该做哪些事?”不要忘记,克服了拖拉的习惯,你就会跑在时间的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