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改变询问私隐的交谈方式

标签:
私隐信息教练交谈人际关系社会文化 |
分类: 旅游与文化 |
曾经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妻和一对老年夫妻。老年夫妻一上车就开始讨论应该在哪里换乘,中年夫妻中的妻便热心地插嘴了。从公交车换乘开始,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互相交换了各自的家庭状况。也就是说,同他们一起乘完车,我和车上的所有乘客对他们各自的职业、家庭背景、小孩的状况等等了若指掌—包括他们喜欢哪家医院。
我觉得他们不是在交谈,而是在进行一个个人资料和信息的交换。或者说是互相之间对于对方私隐的刨根问底。我很惊奇,是人们终于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还是打算以自己的热情改变这个冷漠的社会?或者,其实只是无聊到找不到人说话了?难道他们不知道不要跟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私隐吗?
其实,这大概也是我们中国人初次结识的交谈方式。如果这种交谈方式在二三十年前,大概还是可行的,而且那时期的人们也比如今更少了些隔膜。如今是高度商业化发展的社会,文化、道德观的转变和社会贫富的不均衡其实也为这种交谈方式带来了一些风险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反而越来越变得冷漠了一些,现在就是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其实互相交谈的情况都不是很普遍,人们学会了谨慎处事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我们确实常常在新闻上可以看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己获得的他人信息进行行骗和敲诈,人们对于这类的新闻看熟了,也自然对于陌生人的交谈也小心谨慎了,甚至是冷漠地不再互相交谈了。
我认为,社会的改变使人们对于与人交往的模式改变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说是从热情到冷漠,从喜欢交谈到完全不交谈,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转变,然而这种大转变并没有转变人们的交谈方式。我记得曾经一次到一个女同事家中参加一个聚会,由于我最先抵达,结果要单独面对女同事的父母,而这位女同事的父母竟然开口就询问了一连串的私人信息:“你一个月工资多少钱?”“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你有兄弟姐妹吗?”你住哪里?”甚至是连我的父母叫什么名字和年龄多大都问了。当然,她的父母也很了解我和她的女儿只是同事关系,根本不存在可能发生的任何类似恋爱的可能性关系,但是他们还是很热情地询问我的私人信息。我不明白,老人家们难道除了除了这些私隐的问题就没有其它可以交谈的话题似的。
其实,我们需要改变不是由热情到冷漠,而是应该改变的是我们交谈的方式。那种刨根问底的询问私隐的交谈方式给了一些坏人和骗子做坏事的机会,所以人们学会不愿意与陌生人交谈,但是却没有明白给了坏人机会的是我们的交谈方式,而不是因为我们与陌生人交谈,或者因为我们太过热情。
现在,也是我们应该对于中国人习惯的交谈方式进行反省的时候了。与人交流,不一定非要从打听对方的私人信息开始,无论是社会新闻、天文地理、财经股票、还是各类知识,其实很多话题都可以使我们交到新朋友,而且也非常适合陌生人之间的交流题材,为什么非要刨根问底学问他人的私隐呢?
因此与陌生人交谈无妨,关键是不要交换私人信息;对他人热情更加无妨,无需改变热情而变得冷漠,改变的应该是中国人传统的交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