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 那必须是俩个人的旅程

标签:
爱情感情两性恋爱婚姻情感 |
分类: 恋爱与婚姻 |
从来没有看过那部叫做《如果·爱》的电影,不过最近有机会看了周迅的主演另一部片子——《李米的猜想》。抛开剧情不谈,这个角色几乎是为周迅量身定做的,戏中的李米是歇斯底里的、偏执的、神经质的、忧郁的、热烈的、没有安全感的……李米不是“如果爱”,而是“真的爱”,爱很深也很沉,很坚持也很痛心。在默默等待的四年里,每一封来信都像巷子口早点摊上那双又长又大的筷子,把她的心放在经年的油锅里又夹了个翻滚。
片子的结尾,在她的爱永诀后,李米独自站在天桥上,镜头里的她有点儿酷,有点儿玩世不恭,有点儿往日回忆留下的笑容,更有看不见的横冲直撞又回转纠结于肺腑间的伤痛,她说,“……我们都不起眼,没有人在乎我们。”朋友说,这话对了一半,虽然我们都是平常人,但是我们自己一直都会很在乎。其实,很多时候也不只我们自己都很在乎,相信接受到这一份爱,理解这一份情的人也会很在乎。最后,看着方文留给自己的录像带,李米还是在眼泪中露出了笑容……
在四年中,在思念中,李米把方文的照片贴满出租车后座的杂志,走火入魔的呢喃着方文来信上的数字,每一天她都以同样的执着在城市里搜寻,直到有一天方文出现却说她认错了,直到最后一天方文的身体从天桥上重重的砸到她的出租车上……以离别开始又以死亡结束,于是,我开始猜想,爱,原来可以是一个人的旅程,或者原本就是一个人的旅程。
爱的初体验,尤其是缠绵的热恋,常常制造一种幻觉,默契的感觉让我们总觉得两个人最终可以变成一个。但是,很可惜,毕竟每个人都深藏着从各自生活背景和经历中带来的的信念和价值观,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当初让致命吸引的差异竟然也成为了我们融合的障碍。于是,一次无趣的争吵,一次意外的发现常常将这幻觉零落的满地碎片,阵阵凉意后,爱让我们更感孤独。反过来,即便感情甘之如饴,因为时间和空间,甚至因为皮肤的界限,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无论在多么深刻的爱的关系中,作为独立的人,我们都需要一个人面对这份感情。很多时候爱并不是对两个人的考验而是一个人的习题。美国前总统里根患老年痴呆晚期,有人采访他的夫人南希,她忧伤的说,“他已经记不得我是谁。”。
解答这样的习题,我们需要爱的能力。对于此,我很欣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对接纳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阐述:“这是一种仁爱的态度,一种即使知道我们的不足但仍然珍爱我们的态度;这是一种当我们卸下伪装,真实表露出内心最糟糕的感受后,发现我们已然被接纳的释然和宽慰。”罗杰斯进一步说,“我们希望在美满幸福的婚姻中、和睦的家庭生活中以及亲密的友情中都能体会到这种令人满意的感觉而无需任何解释。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自由自主,不用担心我们会失去他人对我们的尊重。”
美国电影《欲望都市》中,夏洛特对丈夫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动良久,“Thank you for being you.”(谢谢你是你自己)。昨天,又有朋友告诉我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一段描述爱的诗句,““I love you,Not only for what you are,But for what I am,When I am with you.”(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当爱变成无条件的接纳,这份爱就真的放弃了以占有作为唯一目的,给予爱的人是自由的,接受爱的人亦是自由的。记得友人说过,“只有自由的人才懂得爱,也只有懂得爱的人才愿意给予对方自由。”这样的爱少了恐惧,多了坦然。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诗中也写到,“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用批判你,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也无须言歉疚,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如果爱是一个人的旅程,这样一份态度就是我们最好的行囊。即便分开旅行,即便独坐夕阳,亦不会孤单绝望,就像张学友在《如果·爱》中唱到的,“就算受伤, 就算流泪,也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