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牛奶也要讲学问 好广告不代表好产品

标签:
牛奶奶制品饮食健康生活常识购物 |
分类: 消费与消遣 |
估计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的不在少数,如果原奶基地被污染,那么各种产品都难幸免。这次,中国的奶业可是遭受重创了。教授叹息道。
是啊。老百姓不会那么仔细地分辨好坏。弄不好是玉石俱焚,好产品也一起遭殃。就像苏丹红事件后,多少无辜的鸭蛋,甚至鸡蛋,都受到牵连,几个月无人问津。——你还买牛奶吗?
好产品是能喝出来的,我喝过一些很不错的牛奶。可惜,它们都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因为大多数人喝不出来。他们不会细细地体味牛奶的美味,喝奶只是一种任务。选择的时候,也只知道看广告,看价签。可是,我购买食品的一向原则是:广告最密集的产品,肯定都是企业的高额利润产品,而不可能是价廉物美的产品,凡是广告最凶的产品一律不买。理由有三:
1 我不愿意为它交高额的广告费。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上亿的广告费,如果没有带来产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那么恐怕只能有两个来源:一是产品质量下降,以次充好甚至掺假;二是残酷剥削员工和农民。两者都令人切齿!
2 广告最密集的食品,肯定都是企业的高额利润的食品,而不可能是价廉物美的产品。食品与一般时尚用品、科技产品、家庭电器、生活消耗品等非食品类不同,食品是属于个性化自愿的消费品,每一个人都有个性化的口味和需求,而有些食品更属于常态化的人类需求,比如牛奶、奶粉、鸡蛋、大米、面粉等,这不需要说服性和主张性的广告语言。而任何广告语言都是针对需要主张使用的产品来说服消费者们采用,比如某款式的时尚服饰、某新科技的数码产品、或者象征某种潮流的产品。牛奶也异于可乐之类的饮料,因为可乐属于纯水的代替品,而牛奶则不仅仅是饮料,它是生活中与纯水相同的人类补给品,因此逻辑上牛奶是不需要主张和说服而采用的食品。
3 广告可以带来销售量的快速上升,但是原料质量和生产品质很可能因此难以保证。要知道,农产品的原料基地不是几个月就能建成的,最少也要两三年时间。奶业也是一样,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投入巨大,而且见效较慢,远不如收购一些垃圾奶然后用添加剂制成“优质”产品贴上标签出售来得快捷。谁让老百姓不懂得东西好坏呢?
所以,我买食品的基本原则如下:尽量买最新鲜的产品,尽量买保质期比较短产品。
1 不买广告长期密集投放的食品。买那些品牌已经建立很久,广告虽不太多但是口碑一直不错的品牌。事实上,口碑好的奶制品往往是有限度根据销量而生产的,尽量不会超额生产而使产品变质或浪费。比如,你在超市可以经常看到日期仅差1、2天就过期的鲜牛奶依然还有大量存货在货架上销售,这些大量生产的牛奶难道在到期了之后,生产厂商会如此“道德”地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吗?难道它们不怕浪费吗?我不仅仅不会购买那些即将到期或过期的食品,对于那些即将到期依然有大量存货在货架上的品牌,也永远不会购买(即使它是刚刚生产的新鲜产品,很显然这个品牌的生产管理是不可信赖的)。
2 不买经常降价促销的食品。日常食品与电器不同,它的成本是固定的,利润很薄,难以大幅度降低。如果经常搞价格大战,就令人怀疑其产品品质是否能够保证。如果是因为快过保质期或不新鲜而降价,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已经打了折扣,更不值得去买。我从来都不买蒙牛和伊利的产品,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它们常常在超市里的促销行为感到不可理喻并且感到怀疑,虽然我并不能够证明它是否是一个好产品,但是我宁可选择不去买它们的产品,到底那是要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还是谨慎为好。
3 尽量买本地出产的产品。本地品牌想要严重欺骗本地人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多多少少会有投鼠忌器的心理。同时,本地产品减少了运输和储藏环节,不用在央视做广告投放,产品成本略低,在同样价钱下更物有所值。比如我在北京尽量购买三元,在上海尽量购买光明,但是我绝对不会购买全国都热销的蒙牛和伊利。
4 尽量买最新鲜的产品,尽量买保质期比较短产品。保质期越长,则营养成分的损失越可能增加,而添加油、糖、盐、防腐剂等成分的可能性越大。不新鲜的产品营养价值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加大。
5 尽量买最纯粹的、天然形态的产品,少买添加了多种原料的产品,尽量不买高度加工食品。纯粹的产品、天然形态的产品会提高掺假难度,混合产品则容易得多。比如说,纯牛奶的造假难度比乳饮料和奶粉要高一些(尽管现在也可能掺假,但含量毕竟比较低,其他产品恐怕花样更多,杂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