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恩不言报,还是涌泉相报滴水之恩?

(2008-09-16 14:33:54)
标签:

心理

感激

施恩

人际关系

生活

文化

分类: 生活与休闲

大恩不言报,还是涌泉相报滴水之恩?

 

最近看了一篇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写的文章《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章的题目以问号结尾,显然是作者对于“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的否定。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有同感,也十分认同曾老师的说法。

 

人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做过头。正是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物做过了头,其实也就容易包含着难以被人察觉的俗气和恶意。

 

俗话说:“有恩不报非君子”,但是君子之所以报恩,不是为了在施恩者面前找回尊严,也不是让施恩者不后悔当初的“投资”,而是为了传递施恩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而我们在受到别人恩惠的时候,其实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一种是感激,毕竟别人是好意的;而另外一种感觉则是不如别人的低价之难堪感,因为人人都渴望优越,被别人帮助其实是一种自己不优越而别人优越的状况。

 

所以,当一个人以涌泉相报滴水之恩的时候,其实心态不如说是报仇——报当初被贬低之仇。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在个人事业低潮和生活困扰的时候,向别人借了一万元,五年年之后他事业有成并且发迹,暴富之后拥有数千万财富,他拿了二十万元还给当初借他一万元的人。五年借款一万元变成二十万元,如果那是利息的话则当然是一个惊人数目,但是他在还钱之时以非常客气的语言对那位当成借钱给他的人说:“当初你借给我的钱虽然仅仅是一万元,但那是滴水之恩啊!我现在一定要以涌泉相报,务求一定要收下!”那位借钱给他的人受宠若惊,同时也惊喜万分,欣然收下,并且到处告知朋友他曾经帮助过一个有钱的朋友发了迹,并且为自己有一位富有的朋友沾沾自喜。诸不知那位发了迹的朋友在还了钱之后再也没有与他来往了。

 

这故事看似简单,但是却含有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态和心理状况。那位借钱的朋友虽然还了钱,但是他却依然记得在事业低潮和生活穷困潦倒的时候所受到的冷落,他的朋友虽然借了他一万元,而且也没有向他追债,但是却没有再与他来往,也许是害怕他再借钱,也许是他没有什么再继续交往的价值,对于他来说就这就比不借他钱更加难受,就像是一种贬低。但是借钱者无论动机如何都确实是一种好意,于是他发迹之后以十九万元相报之,也可以说是典型的涌泉相报滴水之恩,而十九万元对于这个时候的他并不算是什么巨大数目,所谓涌泉只是对于施恩者来而言而已,而对于还钱感恩的人来说却能够了结了长达五年被贬低之痛苦。这位感恩者并没有继续与施恩者来往,是涌泉相报还是“报仇”?这就要由不同角度去解画了。

 

屠格涅夫在《爱之路》中说:“一切感情都可以导致爱情,包括憎恨、冷漠、蔑视都可以导致爱情,唯一不可以导致爱情的就是感谢,因为感谢是一种债务,而爱情不是金钱。”爱情与感激就如火水一样不相容,因为爱情是一种最自然和最原始的情感,而感激则是一种经过“掂量”之后产生并且包含“应该”、“必须”等内容的情感,而且爱情的产生没有所谓“道德”和“规矩”的限制,而感激的产生则是与“道德”和“规矩”有关。

 

俗话也有说:“大恩不言报”,那是因为事实上真正的恩情是不可以回报的。曾奇峰老师在文章的结尾提到:“滴水与涌泉之分本身,就是对于恩情的商业化判断,这样单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恩情。危机之时,滴水可以救命,所以滴水并非是滴水,腾达之时,以涌泉相之数量,又有何用?”这句话说出我上面讲述的那个故事的真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