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对心理医生的学问

(2008-08-21 14:41:26)
标签:

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健康

分类: 时尚与男性

找对心理医生的学问

 

大体上说,中国现行的心理医生分为两类:

 

一类是社会心理医生,主要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律学家、教育学家或者专业人士等构成,提供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情感危机等心理心理咨询。

 

另一类是临床心理医生,主要是从事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医学的心理医生组成,提供关于心理障碍、性格障碍、心理抑郁、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如从医学角度说,尽管临床心理医生有这个优越条件,但他们也取代不了社会心理医生所能起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所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远远多于医学心理问题。况且临床心理医生所具备的社会心理知识是有限的,他们在行使临床医疗时容易犯生物模式的错误,重躯体感受而忽视社会感受。

 

很多人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该去找什么样的心理医生,于是出现了一种不该有的现象:大量的心理病患者求助于社会心理医生,而许多人因家庭婚姻、择业和人际困难却投到临床心理医生门下请教。社会心理医生对心理疾患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而临床心理医生则会把社会问题咨询者排斥在外。

 

为什么不能各就各位呢?关键是人们尚不能就自己的心理问题分清楚,到底是处在何种程度。其实要想弄清这问题并不难,稍有一些心理卫生知识就足矣。

 

我们不妨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如下的排列: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情感危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高考的焦虑、落榜后的出路、意外的考试失误(危机)、社会家庭压力、信心的丧失、一蹶不振、焦虑、烦闷、自卑自责并伴有躯体不适反应、抑郁症。在这一系列的心态变化过程中,前三项都应及时去看社会心理医生,一旦进入后两种状态,则要去看临床心理医生。

 

如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心理失衡最多的事件不外乎:择业恐慌、迁居恐慌、子女教育恐慌、考试升迁恐慌、出国恐慌、婚恋恐慌以及家庭离异恐慌、经济恐慌和下岗恐慌等。

 

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是焦虑和忧愁,但这尚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范围,在恐慌不安下,社会心理医生是最好的求助对象,医生可以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识治疗和行为放松治疗来解除当事人心理上的不安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应变能力和调整能力,排除多余的恐慌,恢复常态。

 

如果这种恐慌持续为固着状态(即面对挫折和压力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入心理障碍阶段了。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当事人体验内心的痛苦如此深刻,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安慰和自我防卫的能力。它们或表现为发作性焦虑(或无名焦虑)、或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恐怖、思维或行为上的强迫症、抑郁以及通过躯体化来感受各部器官的不适等。

 

当事人一患上心理症,从理智上虽可能接受社会心理医生的劝告和开导,却无力按照社会心理医生的指示去做出主动的反应,这时临床心理医生就可根据当事人所表现的症状给予恰当的对症治疗了,如使用先进的抗焦虑剂、抗抑郁剂、抗恐怖强迫剂和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精神动力剂和脑赋活剂等。

 

由于这些精神性药物具有明显的即时和持续性效果,所以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焦虑状态。可想而知,当严重的情绪症状被抑制后,他们再去接受必要的心理疗法或行为疗法,就比较容易了。可惜的是,当今临床心理医生面临的门诊压力较大,很难有较长较多的时间去做药物治疗后的心理疏导和调整工作,这是一件不能令患者满意的事实。但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把临床心理手段和社会心理手段通过两类医生的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医生的高尚职责和完美形象也就确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