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灾害地震汶川大地震救援健康生活教练心理辅导心理健康震后误解事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误解:在自然灾害后,尸体会引发传染病
事实:和大多人的认识相反,自然灾害中的尸体不会引发传染病,而生还者引发传染病的可能性会更大。
误解: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事实:灾害后不会自动爆发传染病。尸体不会导致次生疾病的大爆发。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是改善灾区的卫生条件,并对公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误解:最快速度的处置遇难者遗体和避免疾病传播的方法是集中掩埋或火化遗体,这样也可以减轻生存者的悲伤。
事实:如果生存者能够按照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对他们遇难的亲人进行尸体辨认和安置,他们心里会感到平静,也会减轻失去亲人的悲伤。
误解:灾难之后,不可能对那么多的尸体都进行辨认。
事实: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找到一些对尸体或者残体进行辨认的方法和条件。
误解:由于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大多数国家不可能在尸体鉴定中运用DNA技术。
事实:DNA技术正在所有国家都得到迅速普及。并且,在面临大的灾害时,很多国家都可以提供包括DNA鉴定在内的外部资金和技术援助。
误解:灾害发生后,灾区需要具有任何医学背景的医疗志愿者。
事实:灾害发生后,受灾最需要的是直接的救生行动。在医务人员方面,需要的只是那些当地所不具备的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
误解:灾害发生后,任何类型的捐献都是有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
现实:如果不是建立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捐献物品只会加剧混乱。因此最好在评估了实际需求后再做决定。
误解:灾害会引发出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事实:虽然丑恶的行为偶尔会出现,但绝大多数的人会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慷慨。
误解:受灾人群由于过度惊吓和无助,他们不再能对自身的生存负起责任
事实:相反,在紧急事件中,多数人找到了新的力量。比如地震之后,几千人会自发地联合起来在废墟里搜寻遇难者。
误解:对于受灾地区的人来说,任何人面临的死亡几率是一样的。
事实:灾难对脆弱人群的破坏作用是最大的,对穷人,尤其是其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最具伤害力。
误解:让受灾人群集中在临时安置点居住是最好的办法。
事实:这其实应该是最后的办法。现在很多救援机构都把以前会用来买帐篷的钱用来买建筑材料、工具和其他相关材料。
误解:灾害发生几周之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事实:灾难的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受灾地区在救灾的第一个阶段就会用尽他们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但是以后的捐助资金会越来越少,灾区的资金需求和物资短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希望外界能够持续长期地关注灾区。
误解:人在饥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会吃。
事实:大多数人认为,当人非常饿的时候,随便什么东西都会吃。这种看法是不人道也是不正确的。即使肚子很饿,人们也不愿意很时间吃同一种东西或者他们不习惯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饥饿的人通常会变得体弱而没有胃口,因此会变得憔悴、消瘦,越来越虚弱。很多灾民在一个月里甚至几个月里就只有两三样食物可吃,就算是正常人如果每日三餐都是单一的食物身体也会受不了。除此之外,单一食物还会造成微量营养素缺乏。这个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食物援助的目的不清楚。食物援助的目的不是避免饿死人,而应该是保证受灾者的健康和得体的生活,并且应该让受灾者达到一个较满意的自尊和自信状态。
误解:灾民不应该跟正常人有同样的要求
事实:这种误解对于灾民来说是不人道的。这意味着,一旦受灾,他们将不再拥有对食物、住所和医疗的最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在灾害中往往以慈善救助的形式来提供,有的人就认为灾民有一点东西就应该满足了。实际上,灾民往往需要比平时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休息条件。
误解:灾民之间交换食品说明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所有的食物配额
事实:如果他们所有的食品都是临时安置地发放的,那么这些食品必须保证有充分的营养。这就要求食品具有多样性,要包括水果和蔬菜。如果这点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就应该鼓励灾民之间交换食品,以增加食品的多样化,避免营养不良和缺乏微量元素。不能因为灾民直接交换食品就认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食物,进而减少配额。
误解:一个标准的供应量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事实:应该根据具体的人口特征、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对于营养不良的人们应该给以额外的营养补充)、计划摄取的营养量、环境温度等因素为灾民制定灵活的营养配额。也就是说,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对膳食热量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单一的标准有可能导致摄入不足或浪费。1900大卡的热量一般被认为是平均的摄入量,但往往因此而忽略真正需要的营养。
误解:热量够了就等于营养充分了
事实:饮食应该保证质和量的充足,符合热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要求。越是在灾害的初发阶段或在灾民完全依赖于定量食品供应的地方,越是要充足供应人体必须的所有营养。通常,定量的食品能够满足最低热量,但往往顾不上微量营养素的问题。食物应该保证多样和可口。还要考虑到断奶期儿童的特殊食物需求。
误解:腹泻的儿童不应该吃东西。
事实:一直有人认为,腹泻的患儿应该首先止泻,补水,然后才能吃饭。这个办法是错误的,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来说甚至会导致死亡。任何腹泻患儿在补水的同时都应该进食,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鼻饲管喂流食。即使腹泻会让食物的营养流失很多,但总会有一些营养素被吸收并起到辅助修复机体的作用。在补水、止泻之后再吃东西经常就太晚了。
本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http://www.who.i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