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开车驾驶汽车心理脾气驾驶文化文化 |
分类: 生活与休闲 |
不久前,我和几名玩摄影的朋友去石门森林公园。我们是自驾游,车是一辆菲亚特。进入石门森林公园后,菲亚特悠然地在山路上盘旋,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是个拍照片的好日子,我们一路上心情很好,不断开一些轻松的玩笑。忽然间,开车的朋友爆了句粗口:“他妈的,我要干掉他!”我们很愕然,问朋友发生了什么事,他指着前面那辆较豪华的小轿车说:“这种地方,他也超车,不想活了。”我认真看了一眼,印象中那辆车的确是一直在我们后边的。朋友学过跆拳道,身手不错,他说如果放在过去,他一定会追上去,把那“家伙”打个“半死”。
这个插曲让我们觉得很是意外,因为这位朋友的脾气向来是非常好的,至于粗口,我印象中还是认识他以来的第一次,而“死亡威胁”,更是不敢想象。
坐在驾驶座位上,一个温和、礼貌的人摇身一变,成为马路“怪兽”,这种现象,在全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只怕每个都市人都见识过。这种坏脾气,被美国学者称为“roadrage”,即“马路愤怒”。但如果从坏脾气演变成真实的暴力行为,就是“aggressivedriv-ing”,即“攻击性驾驶”。
--------------------------------------------------------------
开车人怪现象
王先生和张小姐在谈恋爱,平时王先生对张小姐好得不得了,但张小姐自己一开车,他就会忍不住挑她的刺。譬如,不断地讽刺她是“路盲”“方向盲”,时不时会提醒一下“喂,别把我们搞丢了”。
刘师傅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专职司机,他开车时的臭脾气是有了名的,一般同事都领略过。他给公司老总开车的时候,也是脏话不断,一路上总是骂骂咧咧,每次车一停,他都会忙不迭地向老总道歉,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是一上车就会变得脾气特别急躁。
小王驾车从西向东行至一个十字路口,虽然前面是绿灯,但前方车辆开过路口还是被堵上了。“等一下吧,反正过去也是堵着。”小王把车停在路口西侧。“嘟……”后面的一长串车辆按起喇叭,更有人伸出头来大骂。无奈之下,小王只好开车上前,后面一排车紧紧跟上。不久,红灯亮了,这排车还在路口,就这样南北向的道路也被堵死了。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攻击性驾驶下的定义是:一种危害或倾向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驾车方式,其具体表现为超速驾驶、追尾、从右侧超车、闯红灯、大声鸣笛、使用污辱性手势、辱骂其他人,暴力行为是其终极表现。攻击性驾驶有三个特点:
1.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错:
在驾驶过程中被急躁、烦恼或愤怒的情绪所激发;
2.非得要打破个人纪录:
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如节省时间,而不顾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利益;
3.没有人知道我做了什么:
让其他道路使用者感到有危险而采取回避行为,或让其他道路使用者产生愤怒。
(一)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错
美国的詹姆斯博士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这种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的自动思维是导致“马路愤怒”的头号原因。
作为攻击性驾驶的研究专家,詹姆斯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个话题了。不过,有趣的是,他一开始是典型的归罪别人的开车人。
他刚开车的那段时间,詹姆斯太太总是抱怨他开车时脾气太大,像是变了一个人,但詹姆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变化,他对太太的抱怨也总是很不满。后来,他把自己开车时的言行记录下来,才发现自己的确在开车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非常有攻击性的人。这种心理差距让詹姆斯产生了研究攻击性驾驶的兴趣,他调查了无数司机,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持有同样的态度,认为自己是好司机,自己根本没问题,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错。并且,这种思维是在第一时间产生的自动思维,就好像是,开车时一个人的自我反省能力丢失了。
詹姆斯认为,这种外在归因是导致不友善行为的直接原因。既然根本不是自己的错,那么咒骂、没有耐心、暴力幻想,甚至暴力行为都是理所应当的了。
(二)非得要打破个人纪录
美国心理学教授德芬巴彻博士也是研究攻击性驾驶的专家,他发现,绝大多数人一坐上驾驶位,对委屈的忍受能力便立即大幅度下降。尽管这些人可以忍受在家里被太太臭骂,在公司被上司呵斥,但却无法忍受开车时遇到的“委屈”,一产生什么不满,会产生立即报复回去的强烈冲动。
德芬巴彻还认为,攻击性驾驶之所以很常见,一个关键原因是开车人有一种不正确的期望,他们下意识里认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从甲地开到乙地,没有任何意外事项应该阻挡他们。这种期望无疑是开车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压力,让他超速、抢红灯、任意变换车道、乱超车……而其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给自己节省两分钟时间。
那些跑固定路线的司机,这种心态更为要命。譬如跑长途的司机和公交车司机,他们对自己的行车路线非常熟悉,就算没有公司的强行规定,他也会自己给自己设定抵达每个站的预期时间。并且,他还很容易出现竞争心态,“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快一点”。这就像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在打电子游戏时,非得要创一项个人纪录,为了只比以前的纪录多一分,他会日复一日地坐在电脑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尽管国内的一些报道特别强调司机的现实压力,譬如交通拥挤、公交车的硬性规定、车辆本身的问题等,但德芬巴彻博士和詹姆斯等人都认为,“马路愤怒”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他人的粗鲁行为和冒险驾驶所致,而单纯的交通拥挤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德芬巴彻发现,开车人在相互表达愤怒时的行为非常丰富,一个平时不怎么会运用肢体语言的人也会在开车时自如地用言语、肢体和车辆向其他人表达愤怒和侮辱。
(三)没有人知道我做了什么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比成年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攻击性驾驶行为。此外,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驾驶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内向者更容易做自我归因,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而外向者更容易做外在归因,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原因。
如果一个人喜欢开车时的感性刺激,他也容易出现攻击性驾驶行为。
匿名性(即身份被隐匿)也是促发马路暴力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开车人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那么他的脾气会尤其的大,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驾驶行为。
美国学者艾利森做过一个现场实验,在公开或匿名的情况下,驾驶员在绿灯亮时被前方不起动的车辆阻塞。结果显示,匿名情况下的攻击性驾驶行为远远高于公开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无证的“黑车”、不受监管的车更容易出事,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道理。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姓名不仅是一个受社会系统监管的对象,也是受内心中的规则监管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姓名不会被人知道,他的冲动行为就会明显增加。对于一个开车人而言,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一个成熟的车辆登记和监管系统对于降低马路暴力至关重要。
消除开车发脾气的方法是:放弃完美主义接受拥挤现实
在开车过程中,如果自己产生了愤怒情绪,或者遭到了别人的侮辱,那么要学会及时地调整心态,防止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而因小失大。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在开车的时候容易愤怒,知道是开车时太爽的控制感,给了自己车人合一的幻觉,以及开车时大家都容易愤怒。明白这一点后,对自己会有所约束,对别人也会容易谅解。
其次,接受交通拥挤的现实,不要追求完美主义。
第三,放弃打破自己纪录的心态,不要总下意识地制作严格的开车时间计划。
第四,学习转移情绪的方法,譬如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看风景等。
第五,谅解那些对你猛按喇叭的人,懂得他们这时候很幼稚。并且,只要你不给予回应,恶性互动就会被打断。
前一篇:健康吃快餐的5个原则
后一篇:亚热带式的家居设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