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与浪漫

(2008-01-13 01:36:40)
标签:

爱情

浪漫

情感

幸福生活

婚姻

家庭生活

分类: 恋爱与婚姻
2006101217235881277807.jpg
 
 
今天,看了王家卫的一部爱情电影。可惜,它没能打动我的心。
   
如往常一样,王家卫的画面依然那么唯美,深蓝色灯光的有轨电车映着有星星的夜幕、明晃晃的酒吧配优雅的爵士乐曲。男女主人翁漂亮得有味道,爱情诗篇渐次展开。
 
电影以男人与女人历经磨难,最后相聚接吻的镜头为结束。可我想问,接下来呢?那么有个性的男人与女人,他们将如何相处,他们能共建美好家庭吗?
 
电影、电视和小说教给我们错误的信念,我们以为,爱情仅仅是一种感觉。感觉对了,两个人就走在一起,没有任何问题;出了问题,就是“没感觉”了,神仙下凡也救不了这段关系。人们在这种错误的信念里,以为爱情是命运偶然的一种赐予,个人主观愿望既左右不了它,它也不需要我们付出任何努力,最有创造力的人,也无非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分别写一首激情与伤感的诗,就完成任务了。
 
我不想否认浪漫爱情的意义。两个人在人海中相遇,能起“化学反应”,这里面有非常微妙,迄今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的原因。有些人甚至在见到对方的头几秒钟里,就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对对方发生极大的兴趣。而这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并没有在一些看上去“般配”的其他人那里发生。
 
正因为“化学反应”如此神奇,所以人们迷信和依赖这种感觉。
 
我可以把男女之间这种神秘的吸引力,用遗传、心理、社会、审美的各种原因加以解释,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些理论还是无法完全解释,这种超出了理性判断之外的情感。
 
我并不象一些过于强调意志力量的理论家,如弗洛姆那样,认为“化学反应”在亲密关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化学反应之所以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因为它带来了我们愿意投入这种关系的,极大的热情。这里面包含了甚至在相识初期,就产生的奉献和牺牲个人利益的愿力。如果没有这种化学反应,仅仅要求个体从“博爱的胸怀”、“宽恕的精神”、“对一个人负责”的伦理责任上去付出,作为没有达到佛陀境界的千万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你也无法向自己解释,我为什么要为这个人付出而不是另外一个。
 
正因为有了所谓“化学反应”,有了“爱情让人变傻”的这样一种看似违背“理性经济人”帐单的态度,人们才开始在关系里投入意想不到的热情,愿意敞开胸怀去接纳对方,并积极获取对方的一切信息——记忆和思维速度都好得惊人。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它不一定会导致长久稳定的关系。
 
除非我们在“陷入爱情”之前,在知性上已经做好准备,把“找感觉”的信念改变成“爱要付出努力”的信念,才能以浪漫的感觉作为一个好的开始,用知性和智慧接过“感觉”递过来的这只手,把爱情进行下去。
 
这样,我们才产生了一种爱的愿力。即,我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我愿意聆听对方的意见,我愿意在关系不和睦的时候依然不放弃,我愿意为了这段关系,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我愿意忍耐、包容和进行坦诚的沟通,我愿意为了维护良好的关系调整自己和不断学习。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迷信“感觉”的话,就会产生对于爱情的理想化倾向。我们会想,你应该理解我,你应该来爱我,你应该为我付出——因为你爱我。而我则不必为此做出任何努力。
 
如果因为我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你才爱我的话,这还叫“有感觉”吗?这还叫“缘分”吗?
 
难道我们不应当坐在这里,等着天上掉馅饼一样,等着一个爱我们的人吗?
 
为此,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做做美容,或者扮成一副很酷的样子,然后等着鱼儿上钩就可以了。
 
只要有“化学反应”,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这就是电影和电视教给我们的。
 
王家卫在电影美学上也许有点功夫,在追求幸福方面,还没有成熟。
 
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也越来越支持这种浅薄的情感倾向,从而让年轻的男女们,得到了关于爱情和幸福的错误看法——直接结果是离婚率很高。
 
所以,如果你们的“感觉”消失得很快,很可能不是“感觉”的问题,是你们自己的问题。
 
世上没有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只有愿意学习和付出努力的普通男女;世上没有幸福的堡垒,只有不断投拄愿力,满怀希望,克服困难而营建起来的美好家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