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心理学自信自卑职场生活工作情感 |
分类: 职场与事业 |
自信的人似乎很多,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太多人的自信似乎必须要建立在别人自卑的基础上。我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和她一同去的还有十多名大学毕业生。那是1995年,当地的民营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招大学毕业生,所以成为当地的热点新闻,频频被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报道。
她做了老板的秘书。工作了几个月后,有一天,办公室里就他们两人,她忙着做秘书分内的工作,而他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今年,我这个朋友偶然和我说起这件事,她还是有些纳闷,这个老板当时为什么对她说这样一句话。
我问她,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有一点点自卑,但不强。
我解释说,他让你自卑,是因为他自卑。
听我这么解释,她若有所思地回忆说,这个老板的确是有些问题。譬如他常给大学生安排一些艰难的任务,美其名曰是重用你,但一旦你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完成任务,他就会讽刺说,瞧你们还大学生呢,还不如我这个没文化的。他常这么做,就开始令她隐隐觉得,这个强势的老板好像有点不对劲。
不过,也只是隐隐觉得而已,她没有明确想过,老板其实很自卑,但现在经我这样一提醒,她认为他的确是非常自卑的人。
你怎么这么快就做出这个判断?她问我。我回答说,现代心理学发现,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当这个老板说“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时,他显然是想和你建立这样一个人际关系——“我行,你不行”,而他这么做,只是表明他先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我行,你不行”。更确切的说法是,这个老板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
如果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挑你的刺,令你在他面前感到莫名的自卑,那么可以大致推断,这个貌似自信的人有着“我行,你不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内在关系模式的四种类型
我的很多文章都讲到,所谓的性格或人格,其实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更详细的说法是,我们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当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际关系也会部分地改变内在的关系,但这很难。
在这些重要的亲人中,父母通常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文章将这个本来很复杂的内在关系概括称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其实还有像“内在的祖父母”、“内在的外祖父母”和“内在的兄弟姐妹”等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我差不多只写“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只是为了写文章的方便。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
一、“我行,你也行”,也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二、“我行,你不行”,也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三、“我不行,你行”,仍是“‘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
四、“我不行,你也不行”,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具备第四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最容易制造凶杀案件,譬如连环杀手和偏执狂。看新浪网的新闻,每天都可以看到情杀案件,即男人杀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或太太。这类案件的制造者多是偏执狂,爱人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否定,令他们感到“我不行”,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将爱人杀死,隐含的意思是“我夺了你的性命,你更不行”。
连环杀手和偏执狂自然是最危险的,但他们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因为人们很容易对他们产生防范。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常常是第二种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自信,其中不少人非常优秀,于是非常具有迷惑性,典型的如希特勒这种世界级的强人。
一个民族如果总是出世界级的强人,先是带来巨大的荣耀,最后导致巨大的痛苦,那么这总是这个民族共同的选择。这样的民族,大多数人具备的是“我不行,你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因此他们渴望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强人来领导自己。
最极端的“我行,你不行”的人,他们会处处都要自己说了算,并且不能接受别人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他们要么用霸道的方式,要么用巧妙的方式,让周围人感到自卑,从而将他的“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完美地展现在他的外部人际关系上。
多数人渴望“我行,你也行”的关系
不过,多数具有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也渴望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外部关系。
譬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我那个朋友,当老板说了那句话后,她思考了一下说:“的确,可能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个月的,但是,我觉得你很累。”
这是一个完美的答复。老板那句话传递了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层面,他的确一天比她一年挣得多;情绪层面,他希望她自卑。秘书的答复,则是先承认了事实,但同时拒绝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
她不接受他投射过来的自卑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一旦她接受了这种投射,她就是承认自己不行了,那么,以后这个老板就会继续蔑视她。相反,她将这个投射给挡了回去,暂时会令老板觉得不舒服,但这个老板因而知道,他继续向她投射心理垃圾是要付出努力的,于是他以后会有收敛。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老板真的很累。因为,他在玩“我行,你不行”的游戏时,他得付出很大代价,他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种场合维持“我很行”的形象,这的确是太累了。
虽然累,但他不敢放松下来,因为他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当他表现出“我不行”的一面时,他得到的不是理解、同情和安慰,而是批评和呵斥,甚至还可能有辱骂和暴打。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总是硬撑着。
但这个小秘书属于另一类人。她当时尽管没有理解老板在干什么,但却做出了完美的回复。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这样的人天然地识破你的假自信,从而接受你投射过来的心理垃圾,但同时,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假若你真的在她面前袒露你的脆弱,她不会看不起你,相反会一如既往地尊重你。
她回忆说,的确,这件事发生后,老板对她越来越好,他仍会训斥其他大学生,但逐渐给了她特殊待遇,不过不是物质奖励,也不是升职,而只是对她有异乎寻常的尊重。
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
武志红 《广州日报》心理专栏作家,负责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1974年生,河北人,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系,2001年获临川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
2007年5月,专栏文章汇集成书,已出的两本书《解读“疯狂”》和《为何家会伤人》也受到读者追捧,第一次印刷的1万套在一个半月内售罄,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