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驾驶习惯造成的误区

(2007-12-14 12:33:13)
标签:

汽车/试驾

驾驶技巧

学习驾驶

开车

分类: 生活与休闲
驾驶习惯造成的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考到了驾驶执照,也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车作为交通工具。但是,在中国的很多驾驶教练都以让学生学会操控汽车而考到驾照为前提,而却很少教导或者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在日常行车中,一些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平常、理所当然的动作和习惯,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些隐患轻则对您的爱车造成机械损伤,重则会引发交通事故。看看以下几种驾车误区您有吗?
 
适合的驾驶空间
 
我发现很多司机的驾驶空间都很窄小,而大部分都是属于一种习惯而不是所驾驶的汽车没有足够的空间,相信这大概都是在学习驾驶的初期就没有注意这个环节的缘故,因此已经习惯了在窄小的空间中控制驾驶,
 
其实,适合驾驶空间应该是在踩离合或者刹车的踩到底时候,腿部的程度应该可以伸直或者至少略弯曲接近伸直的状况,而很多人的腿部的弯曲却是近乎90度。这是有潜在危险存在的:
 
1 由于胸与方向盘的距离较近,即使是绑了安全带,但是当紧急刹车时候的冲力仍然有机会使胸部撞击方向盘而使胸部受伤。如果方向盘安装有安全气袋,气袋在近距离的巨大冲力也容易时面部或者头部受伤,尤其是戴眼镜的驾驶者。
2 小腿与大腿近乎90度的角度使驾驶者在紧急踩刹车时候缺乏足够的灵活力。
3 在驾驶当中,由于上肢与方向盘的距离较靠近,而使控制方向盘的灵活性降低。
4 在踩和松放离合器的时候,也同样因为小腿和脚的灵活性较差,使排挡转换时候比较迟钝而使排挡经常摩擦而受损。
 
正确方法:应该将座椅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脚部接触刹车和离合器的时候,四肢均可略有弯曲而控制方向盘自如,小腿与大腿之间的角度应该大于120度。

  

单手控制方向盘

  

很多司机喜欢用一只手控制方向盘,或许这种姿势看起来很帅,可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驾驶者将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和操作。

  

正确方法:应当将座椅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手肘微弯,两手以钟表的3时与9时位置握住方向盘。这种姿势可以使您的双臂有充分的活动区域,从而迅速快捷地操作方向。

 

空挡滑行

  

有的车主为了省油,在驾车下坡时空挡滑行,这样做也是非常危险的。下坡时长时间利用刹车控制车速,会导致刹车系统过热而失去制动力。对于自动挡汽车来说,常挂空挡滑行,会使变速箱的电磁阀频繁动作,摩擦片频繁分离与结合,大大缩短变速箱的使用寿命。

  

正确方法:在下坡时应根据车速使用相应的挡位,让发动机参与制动,辅以刹车制动,这样既安全又延长刹车的寿命。

 

踩完离合踩刹车

  

不少车主在急刹车时,习惯于先把离合踩到底再踩刹车,甚至在开车的时候就直接将脚搭在离合器踏板上。这种做法等于在制动时形成了空挡滑行,直接放弃了制动,无意中使刹车的距离加长。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半联动”,还会影响离合片的接触,既影响使用寿命又损耗动力。

 

正确方法:首先要养成一个换完排挡之后,右脚即迅速离开离合器的习惯。这也可以保持自己腿部放松驾驶的习惯,减少腿部疲劳的状况。当遇到紧急或者需要停车的时候,左脚与右脚同时踩离合器和刹车。

  

有ABS就“无视”速度

  

ABS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缩短制动距离,而是在汽车制动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对方向的控制能力,但在车速过高和转弯过急的情况下,若车辆制动过猛,仍然会发生侧滑,尤其是有些廉价汽车的ABS犹如虚设。

  

正确方法:不要过于依赖车上的所谓安全系统,养成自身的安全驾驶习惯才是最大的安全保证。一旦遇到需要紧急制动的情况,应立刻用力踩死刹车踏板,随后伴随着一些振动和声音,刹车踏板会有一些反弹力,此时一定要紧紧踩住刹车踏板不放松,让ABS系统自身去调校制动力,并同时控制车辆方向,从而避免车祸的发生。切记不能放弃控制车辆方向、放松刹车踏板或点刹刹车。

 

养成目视“死角”的习惯

 

每辆车都有其视觉死角,即使是侧镜和倒后镜也不能够百分之百避免灰色的“死角”地带。所以,很多司机发生交通意外不是没有观看侧镜或者倒后镜,而是与其相撞的车辆可能在灰色的“死角”位置而司机无法察觉。因此,每次换线或者转弯的时候,养成转头目视转弯或者换线的方向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目视查看的时间要在一霎间完成,否则则有更大的危险了。

 

正确方法:在换线或者转弯前,首先迅速观看侧镜和倒后镜,然后迅速扭头45度查看车尾45度方向有没有其它汽车,整个过程应该在1-2秒内完成,最后迅速加油换线或者转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