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下父爱 成为女人

(2007-09-29 19:54:27)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恋爱与婚姻
放下父爱 <wbr>成为女人
 

文/ 孟馥  

 

提起父爱,总是充满深情。

 

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在公园的草地上奔跑玩耍、一起在铁轨的两边摘毛毛草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快乐时光。父亲是个军人,常年工作在部队,每年只有一个月短暂的探亲期与家人相聚,直到九岁,才被允许随军,跟随母亲从另外一个城市来到部队的家属大院,与父亲住到一起。儿时,对父亲的印象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密又疏离,那份眷恋和期待充满了整个童年。

 

长大成人后,那份眷恋变成了生命中的追逐,那份期待变成了成长的动力。在寻觅爱情、选择配偶、成为妻子、养育孩子的生命过程中,修补了童年的缺憾,完成了由一个女孩向成熟女人的蜕变。

 

这是一个心路的历程。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父爱虽然没有像母爱那么的原始、直接,但对她的成长同样具有重大的心理意义。如果一个女孩无法放下那些得到不够的或者足够多的父爱,那她终究是个爸爸的女儿,很难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女人与一个独立的男人发展正常的关系,她会在婚姻、工作以及生活当中不停地索要、不停地去追寻,当那些在那样的关系中无法得到和实现时,她会因此变得焦虑、抑郁,会变得失望和无助,甚至变得贪婪或无欲,于是会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他(她)自己与自己、与最亲密关系的人的关系。

 

一个20岁患有进食障碍的女孩,在讲起自己小时趴在父亲宽大的背上、与父亲亲密无间的感受时,脸上洋溢的骄傲和幸福足以让人羡慕;而父亲为了满足女儿改名字的要求,用了很久的时间为女儿精心选择了上百个诸如“甜心”“可欣”之类的名字时,我的内心感叹:这样足够多的父爱是何等的具有磁力,牢牢地锁住女儿,很难分离;而女孩在生命的进程中想要再寻找一个比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还要好的男人又是何等的不易。难怪她总是坚决地拒绝那些追求她的男孩;难怪当女孩发现除了自己以外,父亲还爱上了其他的女人时,她几乎用把自己饿死的方式来惩罚她的父亲。而总有一天,当她只是以一个女儿的身份享有来自父亲对女儿的那份爱的时候、只有当她不再需要留恋那份过度的父爱而真正关注自我成长的时候,她才会把那些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找回来,而不再用进食障碍来遏制自己的长大步伐。

 

一次培训中,一位学员在做自我成长分析时说:我非常爱我的丈夫,他是一个与我的父亲完全不同的人!因为我不喜欢我的父亲,所以在寻找对象的时候,我刻意避免不要找一个跟父亲相似的人。而当她在把父亲和丈夫进行比较的时候,她自己也惊奇地发现,原来在父亲和丈夫身上竟有众多相同的地方,而以前自己认为的丈夫身上具备的那些与父亲不同之处,也正是她期待父亲身上具备而他并没有具备的特质。在我看来,她的完全不同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同,因为,那就好似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只有当她平静地接受了父亲、接受了父亲的不完美,只有她放下自己对父亲不现实的期待,她才有可能、有机会客观地面对丈夫以及身边的男人。

 

一个来访者,在年迈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离去的半年以后,她抑郁了。人到中年,早已知晓了人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并能够调整自己,把对失去亲人的爱,化作生活下去的动力,继续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甚至远离故土,去了异国他乡,还是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还找了一个年纪与父亲相仿的心理师为其辅导,仍然无法过渡,回到正常的生活。她在父亲的去世中迷失了自我,她说:在我的内心深处,父亲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我生命的全部,我不知道没有父亲关爱的日子还会有什么意义?现实生活中,她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她说:我依然觉得我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与丈夫的相处,各自保持着很大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一个仍然停留在父女关系中没有走出来的爸爸的女儿,我不知道她是否能象一个成熟的女人一样接受各种挑战,胜任各种角色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为人僚。

 

女人如此,男人也是一样。

 

美国著名的电影巨星马龙"白兰度生前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我原谅温娜(他的前妻)以后,她其实象征我的母亲,也就原谅了我的母亲,从那以后,我跟女人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我也明白,我必须原谅我的父亲,否则,我的余生将在仇恨和痛苦中度过,如果不原谅父亲,那么我也永远不可能原谅自己,因为我为自己做过的很多事感到内疚”;“现在,我已经原谅了我父亲,也原谅了自己,虽然我明白理智上的原谅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原谅”。

 

人们常说:拿得起,放得下。告诫人们学会获得,同样学会舍弃。在我看来,无论是拿起的、还是放下的,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情感,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忠诚。而作为心中内在的小孩,有时,我们真的很难分清楚:投入一种新的情感并不是对原有的抛弃,选择一种新的忠诚并不是对原有的背叛。

 

而往往我们拿起是容易的,放下是何等的艰难。

 

作者介绍:

孟馥    
临床心理学硕士  
上海市东方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临床心理科  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
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培训中心  顾问  临床督导
擅长诊治各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障碍、婚姻与家庭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