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4e6adcf1h77497f83655f&690
很多时候我们的足迹就如同在沙中行走,水中行舟,如果没有影像或文字的记录,一会的功夫我们的印记可能就消失了踪迹,一如船过无痕。
如果没有一大臣识得真品而请求皇上恩准留下宋神宗年代画家郭熙的画卷(差点因神宗后代皇帝不喜欢而被当做擦桌布的命运),就没有今日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的《早春图》轴。
擦桌布与镇馆之宝经过岁月流转,是怎样的天壤之别?!
不知道现世的东西在千百年以后还有什么是为后人珍藏的物品或可津津乐道的史实,只是现在的人们总希望能观能享极致的美景和真情实意,而极致的表现和创作总是出于庸而不俗,出于污泥而不染,出于尘而不凡……一类的作品。在这美丑共生,雅俗相依的世俗世界里,没有极端的比对,就没有极致的感受,而很美的意境也常常是把冷酷的现实在梦中浪漫或笔端美化了的结果。
清人张潮说: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
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
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不是吗?人在烟雨连绵又饥寒交迫时最易意志消沉精神颓靡;贫病交加时最易丧失斗志与人生方向;当走到沿街叫卖为生的地步,你有帕瓦罗蒂的美声也难敌生活艰难的折磨与无奈,眼不浅、不只顾着下一顿有没有着落都不行。当人在此情此境:马瘦了想毛不长也不成,再有英雄气慨也只能长嘘短叹世事不如人意;所以历来文人墨客们所追求的诗化意境遭逢这样的际遇也只能是用笔墨抒发无奈的情怀以应对冷漠而残酷的现实。也才成就了他们在表现艺术上的辉煌?比如官场失意而成为一代大文豪的苏东坡,比如丧失听觉与视力而留下《命运》交响的贝多芬,比如贫病交加而以《红楼梦》成为传奇的曹雪芹……,是不是这样呢?!
仔细体会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及张潮所描述的文字意义,深以为然:表现艺术所张扬的看起来很美而有意义的东西与默默存在的现实相较,往往是事物两极的端点而已。
http://s12/middle/4e6adcf1ha8df17bb8fc6&690
注: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拍者的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