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我们生存的这个显化的世界因比较而存在!
因为对立存在的黑暗,我们因此认识了太阳和光明。要认识幸福,我们首先认识的是那些不幸福的状态——苦难的一切,而苦难是生命需要面对的大部分现实,不是吗?!
说健康就是幸福,那是因为当你失去健康时才会深刻感受的;当你说有工作就是幸福时,是相对没有工作以糊口而言……比如盲人生来就看不见,但他们知道他们一生与黑夜相伴却依然渴望能看见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是以视觉缺失的感受角度,想象着拥有光明就如同她的天堂,她用她的文字、除视觉外的其它感受能力的增强以及她的精神的力量战胜了她世界里的黑暗,诠释了生命可以这样度过,真的做到了生命没有虚度而珍惜了造物的赐予。因此我们不要说当我如果得到了什么就会幸福,那基本是个梦想。真正实现的那一刻,幸福感也许就会随风而逝了。
幸福只能是你自己当下的感受,只有在你深刻感受孤寂后才能品尝、回味的、平和心态下的一份美好。我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能感受幸福的能力,当然也需要提醒自己幸福,那勇敢而灵敏的、在平凡生活中善于发现的心才能真的感受到因比较而存在的幸福。
突然想起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他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而我们的生活多数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自古以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能说是没有幸福的。现代生活比之古时更丰富多彩,但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却为何迟钝或缺失了?!因为所有的日子绝大多数时候就是无意义的重复,而那些追求意义存在的生灵们,比如我们人类,若假以时日,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时空的流转中,又能体现多久的能持续的生命力和存在感?!西西弗斯其实是永生了,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的都是人类最普遍存在的集体意识或无意识主导下的生存状态。
在这个充满生命的世界里,如果我过得好,我还想更好;我物质生活丰足,我更渴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当我精神世界贫瘠,我有吃得上黄金宴的自得;当我物质生活匮乏,我也可以像阿Q那样想想总是可以的!追求无止境……而那些物质和精神皆贫乏而又没有追求的人基本活得就算不得是人了。而面对现实,我们需要靠梦想和希望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因为同样的呼吸,形状各异但实质差异性极小的肉身个体,生命的生存质量可以那么不同。
西西弗斯痛苦吗?如果他视他自己是一个可以自行其事的主体,他天生的命运就是推石头上山(如同我们每个有固定职业的人们的生活),他的命运独属于他;他推岩石是他的工作;他的努力就是永不停息;他就是他自己生活的主人。
当西西弗斯每每返身走向山下的巨石,他如果认为这就是他生命中必须的一系列看似重复的行动,但他可以让每一次的行动皆有所不同,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就像我们知道生命的到来意味着结果就是死亡一样。巨石滚动不停如同我们白天黑夜相连的日子。西西弗斯们永远在行进并创造着自己的每一次不同。
我相信西西弗斯心里有个信念,总有一天,他能结束神的惩罚而搬掉石头——当然那一天就是死亡带来的解脱。他就一样可以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这事可为,因此他全力做好这件看似无用的事,虽然在他人眼中是那样单调(长远的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也是单调而重复的吗),但只要自己满足,旁人说什么又有什么关系?他推石爬上山顶所要经受的磨难和克服磨难本身就足以使他心里感到充实、我相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像他一样,在重复的日子中体验每一刻的不同和创造。我想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当然有博可写也是一种幸福,虽然如同推石头上山一样的重复着:打开电脑,登陆博客,用文字、用图片、用动画、用音乐等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分享你的智慧和快乐,互访博友以交流……的一系列相似的动作。但在文字组合的创造过程中,在参与博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你所获得的体验和每一刻当下都是新的,那就是充实的生活着或叫幸福着了。
加载中,请稍候......